錄像藝術(VIDEO ART)作為一個外來的藝術門類,它的藝術實踐產生于早期的“游擊錄像”和反商業化的藝術電視。純粹以錄像做為藝術表現媒材的歷史則可追溯于到1965年,當白南準把他的便攜式攝像機對準羅馬教皇的時候,他或許只是在想完成他的某種藝術理念,并沒有想到此舉最終會催生導致一個新的藝術類型的產生。
中國錄像藝術雖然遲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才開始發軔,但其作品的數量、成就和影響卻飆升得最快,呈現出更多元化的局面。錄像藝術在內地的歷史,如從1988年藝術家張培力在“黃山會議”上發表《30×30》開始計算,迄今22年。這期間邱志杰、楊福東、汪建偉、陳劭雄等藝術家仍然活躍并作為中國當代錄像藝術的重要實踐者。而臺灣地區的創作歷史若從1979年詩人、藝術家席慕容舉辦“鐳射繪畫展”開始,迄今31年;期間重要的實踐者諸如陳界仁、袁廣明、王俊杰、崔廣宇等。
錄像藝術從偶發至今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國際上,錄像藝術作品不僅頻繁入選特納獎等各種重要當代藝術獎項,還被藝術委員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等眾多藝術機構作為主要收藏的藝術形式。但并不是每個人對新藝術的投資勢態都非常樂觀。一直以來,這個市場相對還比較小,“根據蘇富比觀念藝術部的資料,實際上因為錄像藝術作品估價很難所以很少能送來拍賣?,F在還需要能確立一個針對于錄像藝術作品的新的并且穩定的市場。”
錄像藝術的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