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下面的圖片,任何評論都是多余的。我只想提出幾個個人的疑問:
為什么被炒得紅紅火火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偏偏愛好模仿西方藝術,而不去模仿非洲的、印度的、或者拉丁美洲藝術?這中間透露的是不是一種“弱國心態”?
我也很想問問西方人,為什么你們偏偏推崇這些抄襲你們自己藝術的中國藝術家?是不是在表面熱情洋溢的推崇之下, 隱藏的其實是冰冷的對于中國藝術創新能力的整體拒絕?

左:蔡國強,撞墻,2006年。 右:博伊斯,狼群,1969年。
(蔡國強的作品無論從選材還 是形式構成上都明顯是模仿博伊斯。但通過比較我們也可以看出,博伊斯的作品因為有引申和比喻,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而蔡國強的作品道盡了一切,除了視覺 上的刺激,不給人留下任何的回味。)

左:邱志杰,紀念碑,2007年。 右:博伊斯:橄欖石,1984年。
左:張洹,窗,2004。右:博伊斯,行為“小狼,我愛美國美國也愛我”,1974年。
(博伊斯和小狼一起生活了整 整三天,這一行為的目的,是在和動物平等相處的過程中,拓寬個人的體驗。而在張洹的作品中,動物只是一件他擺場作秀的道具,和個人體驗沒有任何關系。)

左: 闞萱 (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找啊找,2001年。 右:大野洋子,蒼蠅,1970年。
左:尹秀珍(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飛機,2008年。 右:安塞姆·基弗,罌粟與記憶,1989年。

左:沈遠(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第一次旅行,2007年。 右:克萊斯·歐登堡,勺子橋和櫻桃,1985-1988年。
(將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放大成 為戶外雕塑是克萊斯·歐登堡慣用的手法。)

左: 繆曉春,虛擬最后審判,2006-2008年。 右: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 判,1537 - 1541年。

左:王子衛,絕望,2003年。 右:利希滕斯坦,絕望,1963年。

左: 王廣義,大批判系列之可口可 樂,1993年。 右:安迪·沃爾霍,自己動手作畫系列(帆 船),1962年。

左:嚴培明,毛澤東像,2000年。 右:路易斯·考林斯,戴玫瑰帽的女人,1912年。
(這兩幅作品之間雖然沒有直 接的抄襲關系,但從考林斯的畫我們可以看出,歐洲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發展出了用表現主義的線條“解構”古典肖像的畫法。并且在色彩構成以及 肖像與背景的統一處理上,考林斯的畫遠遠要比嚴培明的復雜。)

左:張曉剛,無題,2006年。右:里希特:女人和孩子(海 灘),1965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