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由白沙街道辦事處舉辦的“白沙文化節”不久前拉開帷幕, 7月23日晚舉行的白沙古琴專場演出,為市民帶來了一場高雅藝術的盛宴。相關人士透露,我市正在努力把嶺南古琴文化發揚光大,請回“娘家”,弘揚這一與本土有關的中華傳統文化。
恕筆者孤陋寡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江門人,知道僑鄉與古琴的深厚淵源也是近幾年的事情。但相信存在這種知識空白點的江門人不止筆者一個,這說明就現時的社會認知來說,仍不足以營造出發展古琴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記得筆者有次到無錫聽課,老師向學生提問:“你有何特長?”一學生大聲地回答:“彈二胡。”筆者心里暗想,現時大家都以彈鋼琴、拉小提琴為榮,此學生為何會學有點老土的二胡呢?轉念一想,無錫正是二胡演奏大師阿炳的故鄉,無錫人以阿炳為驕傲,自然爭相學二胡了。筆者以為,我市要把嶺南古琴文化發揚光大,務必要加大力氣讓市民了解、熟悉、喜歡此樂器,并參與到此樂器的學習與欣賞中。
首先,由市政府牽頭成立古琴文化傳播中心。本中心應負責兩方面的任務,一則是對內普及,一則是對外傳播。對內普及,就是面向市民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傳授古琴技藝。鑒于現時學琴的費用不菲,把許多有興趣的市民擋在門外,政府應該給予資助,讓市民能夠用較低廉的價錢學習琴技。對外傳播,就是向世人宣揚江門古琴的魅力。筆者曾到古城麗江,此地有個由宣科領銜的納西古樂團,演奏的都是由中華古樂演化留傳而來的納西古樂,游客到此都要慕名前往欣賞,成為麗江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市是否可以在時機成熟之際,成立一個古琴樂團,專門演奏《古岡遺譜》、《悟雪山房琴譜》等古琴譜,樂團除了到外地演出之外,還可以為前來江門旅游的客人獻藝,并把其打造成江門旅游的品牌項目。
其次,與高校聯系,成立江門古琴研究會。現時對江門古琴源流、發展及影響的研究,應該說仍有許多空白,要使江門古琴在學術界得到普遍認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拿出更多的支撐材料與研究成果。這就需要成立專門從事古琴歷史與理論研究的學術團體。如果說古琴文化傳播中心重在實踐推廣,古琴研究會就是重在理論探索,兩者配合就能相得益彰。
再次,與中小學聯系,打造“古琴特色學校”。在特色學校建設方面,我市早有成功的經驗,現有以圍棋、書法、網球、太極拳等為校本課程的特色學校,把特色項目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我市可考慮將古琴引入中小學,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學校成立“古琴特色學校”,以此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當古琴在中小學扎根,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定能培養出此方面的人才,使嶺南古琴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把這一獨具僑鄉特色的傳統樂器發揚光大,將對我市的名市建設添上光彩奪目的一筆,定能使江門之名傳得更遠、更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