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溪
2010年6月13日“1971—2010 周春芽藝術四十年回顧”展在上海美術館開幕,這次展覽是當代藝術家周春芽歷來創作歷程重要作品最完整的一次展覽,也是他四十年藝術生涯第一次回顧性質的展覽。整個展覽分成作品展與文獻展兩個部分,完整展現周春芽四十年的創作脈絡、思維、以及風格之所形成背后支撐的天才與人格特質。
藝術創作歷程的完整回顧
整個展覽由一個文獻展連接了左右兩個作品展覽現場,其中左邊主要展示的是現今大眾最為熟悉的《紅人》系列、《綠狗》系列、以及《桃花》系列,一直到最近的新作《大喬與小喬》。其中《大喬與小喬》是周春芽在四月份剛完成的作品,畫面上是兩位年輕女性牽手站在桃花林前,這幅作品在整個展場中非常突出的作品,周春芽在談到這幅作品時說:“我畫過風景、動物、山石,但是我從來沒有這樣畫過人物,這幅作品是一個嘗試,給大家留個引子,我也沒有畫過這么大的作品,希望突破自己的以往的創作,這也是新的想法。”
右側作品展幾乎讓所有的人感到驚訝,這些老作品在近幾年幾乎從來沒有在國內的展覽中出現過,包括從他25歲時候的成名作《藏族新一代》以來的早期名作,還有《剪羊毛》、《若爾蓋的春天》等等美術史上重要的藏族作品;到他八十年代中以后到九十年代初嶄露了色彩的天才與風格化線條造型能力的肖像與人體作品;以及他一波又一波,不斷攀越藝術高峰的《山石》、《紅山石》、《中國風景》、《太湖石》……等系列,小品卻風情奇妙的《瓶花》系列,將柔軟豐潤的肉體與堅硬冰冷的石頭相互交融構圖的系列作品。
文獻展的部分,則有包括周春芽自1971年以來的各種媒材,像日記一般真誠樸素的大量速寫、草稿、寫生稿、素描及各階段生活與創作照片、藝術思考的文字隨筆、談藝論的文章、與藝術界友人的書信……。周春芽惜情懷舊,手邊收藏有大量的素材,從中揀選保存完好的作品在文獻展展出,與作品展的脈絡相互參照閱讀,讓觀眾更深刻地體晤藝術家的作品與其生命經歷、人格氣息之間的關系。
這次展覽可謂精挑了他每個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約105件,分別向世界各地五十一個不同的對象,包括重要私人藏家、基金會、以及美術館,將1980年迄今跨度長達三十年,各階段可能找得到的精品都借到上海美術館展出,讓上海世博會期間來自全世界的觀眾,得窺周春芽藝術發展的真實軌跡。

就在展覽開幕前一天,中國首個個人現當代藝術研究院——上海周春芽藝術研究院在上海嘉定區馬陸鎮揭開了神秘面紗。研究院由近代建筑大師童雋的孫子童明設計,灰白水泥的現代建筑風格,與日本建筑設計大師安藤忠雄的設計頗為相似。之所以要建立這個研究院,周春芽談到“作為藝術家,我很多時候都忙于創作,沒有精力去整理和研究自己及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沒有積累,藝術的成長便會停滯,幾年前就想成立一個機構,有針對性地從事當代藝術研究,為當代藝術充電。”據悉,研究院不僅是研究周春芽的藝術,還將舉行展覽、慈善、教育等活動。此外,還將把五彩基金、川美助學基金、當代藝術研究等工作都歸為該研究院專屬打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