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大師侯一民
“什么是現實主義?如果說得極端一點,現實主義是作者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的,是作者一種切身的體驗和自己全部情感的投入,甚至于是生命的投入。”—— 侯一民
很多并不遙遠的風景,現實而壯觀,值得我們認真去看。
在北京西山深處的一個庭院里,居住著一代風云人物侯一民,似乎已經與世隔絕。那里幾乎所有的房間都是展廳,陳列著他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散發著他獨特的人生理想與藝術性格。
一如主觀與客觀的不可確分,理想與現實也是合二為一的。“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鑒于此,我把侯一民先生看作理想主義者。
侯一民的確是理想主義者。如果他心中沒有一以貫之的理想,是無從克服生活中的磨難、養成幽默達觀的習慣、對藝術創造樂此不疲,而最后成就為一代美術大師的。
對于大師之“大”,我曾定義過它的三個維度:寬廣的視野;深邃的思維;崇高的境界。依此來衡量侯一民,可稱確當,也會立即把他與他同時代的一些美術家區分開來。
侯一民先生的藝術貢獻,是多方面的,油畫、壁畫、雕塑、版畫、國畫、書法、篆刻、陶藝、漫畫等等,幾乎涵蓋美術的各個門類,他無疑是一位極具創造性的藝術家、實干家。
在他每一件作品中,都滴瀝著獨特的生命感知和審美思維;內容和主題多取材于重大的社會現實,藝術形式則往往粗獷、堅硬、雄渾,使人不至于在輕易忘卻。理性和詩情成功地融為一體,在激情之下,仍然表現出一種肅穆與沉靜。
對形而上理想的追求,是藝術與生活的終極尊崇,其背后,則必然是一顆高尚的心靈;那不是靠費力的攀爬,而是需要大美精神的浩然沉積。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美術家、美術教育家,侯一民生逢其時,久經波瀾,其實,他是在為歷史畫像。
1950年冬,侯一民“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親身體驗那轉瞬間生死轉換的硝煙戰場。1957年他曾為軍博畫過一幅《跨過鴨綠江》,后來不知去向,2003年他又重新畫了一幅,以懷念那一段經歷。1958年侯一民28歲,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受中國人民銀行邀請他加入第三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小組。第三套人民幣中從1角到10元券上的工農兵形象均出自他手。文革后第四套人民幣上從1角到100元券上的人民和領袖像素描,也都是由他和夫人鄧澍完成的。1959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邀請侯一民創作《劉少奇與安源礦工》,這是當時所有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重要美術作品,后來也正是因為這張畫他遭受了殘酷的迫害。文革初期,他又因為繪制人民幣的事情挨批斗。

劉少奇同志與安源礦工 1961 布上油畫 332×160cm 侯一民作

血肉長城浮雕 侯一民作
在現實中不忘理想,在人海中立定精神,在混沌中放出光明。莊嚴、高貴、單純。有崇高的理想,乃有一顆平常心,乃風波不駐顏,乃可以繼續前行。
如今,侯一民的代表作《毛主席在安源》、《劉少奇與安源工人》及大型油畫及巨型浮雕《血肉長城》,已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永久展品,被譽為共和國美術史上史詩般的鴻篇巨制。
歷史在前進。很多東西被忘卻。
然而,難以忘卻的是喧囂之外的存在,是那些用了全部生命情感的投入而創造出來的不朽的經典。經典,可以跨越時空。
2004年慶祝建國55周年之際,“侯一民革命歷史畫與相關素材文獻展”成為一個獨特的展覽。那不僅僅是他個人藝術足跡的回顧,更是歷史和時間的切片。圍繞《青年地下工作者》、《跨過鴨綠江》、《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毛主席與安源礦工》、《血肉長城》五幅革命歷史題材巨作,與之相關的素材、變體寫生、速寫、戰地攝影、創作小稿,包括解放前地下黨革命活動的檔案資料,一并展示在觀眾面前。觀眾的目光沉浸在歷史的氛圍中,思緒被拉回那個不同尋常的年代。
事非親歷不知難。那是一個今天的人們無法想象的年代。
對上個世紀新中國美術史的考慮,應該客觀、辨證、科學、公道,對藝術家如是,對藝術作品更如是。活生生的現實主義中,就包含著巨大的理想追求,正如實事求是一樣,惟其難能,所以可貴。
“歷史畫都是政治娼妓”,這么說,是多么偏激、多么淺陋。何為藝術、何為人生?何為歷史、何為政治?何為理想、何為現實?翻閱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社會政治問題,都曾經由繪畫表現,這是常識,不言自明。豈止是繪畫,音樂、戲劇、電影、文學乃至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不都如此么?
可惜,很多東西,我們不去做認真分析,或者說我們還沒來得及做像樣的分析,時光如流水,就過去了。
水繞千回波更長。
侯一民自12歲學國畫,16歲以首名成績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院前身)國畫科,后師從徐悲鴻、吳作人學油畫。他接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體系,是“學院派”。曾經主攻油畫,他畫過那么多歷史題材作品,但不受既有成就和既有模式的束縛。從80年代初開始,他從油畫轉移到壁畫,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立壁畫系,成為新壁畫運動的開拓者之一。
在藝術創作上,他涉獵廣泛,融合中西。善于把握畫面,尤其擅長人物眾多的大場面,筆力雄健、造型準確、色彩凝重、風格典型,這使侯一民在中國現代畫壇獲得不可替代的影響、聲望與地位。
解放前在北平藝專上學時,侯一民作為地下黨,為了斗爭需要他畫過漫畫。近些年,他的中國畫風格的漫畫則繼承了傳統文化精髓和筆墨特色,有所感發、有所寄托。他的《夸父逐日圖》即寓意打破局限,走向博大的境界。他的靈感,則大多來自于強烈的責任意識和藝術良知,尤其是擔憂教育的當下問題,希望新一代藝術青年有一個光明的社會理想,并為之而實踐。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在客觀與主觀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侯一民先生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浪漫之路。
洞達、大度、超脫、淡泊,謙和、詼諧、嚴謹、無私,有這樣的素養,足以使先生常葆生命與藝術之青春。“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我才疏學淺,拙筆難以刻畫并評贊先生,惟愿以屈子歌句,為頌為禱。
侯一民(1930-)蒙古族,河北高陽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油畫系副主任、壁畫系主任、第一副院長等職。現為中國壁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壁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擅長油畫、壁畫、中國畫、陶藝、雕塑及考古鑒定。是新中國第一代美術家、美術教育家,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富于開拓精神,是新壁畫運動的開拓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上涉獵廣泛,追求中西藝術的融合,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宏大氣勢。是第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者之一。近年參與大型園林工程的策劃,任深圳華僑城“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藝術總顧問。代表作品:油畫有《青年地下工作者》、《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毛主席與安源礦工》、《六億神州盡舜堯》、《清水江畔》、《跨過鴨綠江》。壁畫有《百花齊放》(陶板高溫釉)、《五千年文化》(陶浮雕)、《絲綢之路》(毛織)、《血肉長城》(陶釉高浮雕及白雪花石,國家博物館收藏)、《華夏之歌》(毛織)、《東方文明世界之窗廣場壁雕》(紅砂石,10m×80m)。雕塑有《后羿射日》、《雙面雙身觀音》、《環宇傳書》(以上青銅)、《錦繡中華及世界之窗景點陶瓷斗彩民俗小人十萬余件》(合作)。中國畫有《逐日圖》(1999,17m×2.4m)、《古寓言三十篇》、《泰山日出》等。有多篇文字發表于各美術刊物,有《美術作品集》問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