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鑒賞收藏,應該遵循的規律是從愛壺入手,玩壺入門,因勢循道,在使用茗壺和品茗過程中,逐步了解紫砂茗壺的鑒賞收藏知識。如紫砂陶土的泥料、泥色、泥性、泥相;如紫砂成型的工藝、工技、工具、技法;如茗壺的種類、造型、方圓、光塑等器的區分和不同特點;如紫砂藝人的經歷、師承、藝德、文化功底、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如茗壺與品茗的相關聯系,哪些壺適宜泡哪些茶,高壺適合泡哪些茶,矮壺適合泡哪些茶等等。在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紫砂的一般知識,并經歷從低到高的實踐活動,逐步積累經驗、積累知識、積累經歷,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個性愛好,展開初入門的,有目的性的,有專題性的,結合品茗和觀賞的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收藏。這種收藏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再進一步掌握紫砂的專業知識,領略和鉆研紫砂的技術術語,弄懂弄通紫砂的真實面貌,真材實料,有選擇性地讀一些紫砂史料、紫砂書籍、歷史沿革,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區別。然后再在具有一定歷史知識、紫砂文化專業知識,紫砂正宗正統知識基礎上,邊實踐、邊實習、邊考證、邊鑒賞、邊進行收藏。切忌冒進,切忌一步到位,切忌以貌取壺,以聞取壺,人云亦云,人取亦取,以免走彎路。雖一時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但浪費破費很大錢財,卻收到一堆“垃圾”,這在紫砂收藏界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紫砂鑒賞收藏,一般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并無一定的清規戒律。鑒賞收藏所要遵循的原則,或是人們常說的要求、標準和準則,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純品
所謂純品,是指所用材質為正宗的紫砂陶土,經過嚴格的工藝流程,用純紫砂泥合成相配,泥性相通,泥質純潔,泥色自然,泥相豐富。如本山綠泥與紫泥自然相拼而成的珍珠泥、蟹殼青泥、琵琶黃泥;如純紫泥中適量加入氧化錳制成的褐色拼料泥,再摻入團泥,便成淡墨色泥、黯肝色泥、天青色泥;如本山綠泥中再摻入天青泥、石黃泥,則能成深古銅泥。這些純凈的紫砂泥質,摻入的顆粒為不同泥質的純紫砂顆粒。適量摻入的金屬氧化物使其色澤豐富。泥與泥相拼合成,配比合一,呈現各種深淺不同、豐富多彩的紫砂泥料。
有位朋友家傳一件陶瓶(注子),上有釉水,胎呈紅色,誤以為是早期紫砂器,并反復考證為“唐代作品”。這件陶瓶(注子),俗稱“醬瓶”,是宜興窯場較為常見的日用器具,是陶器而不是早期紫砂器。原因較為簡單,因為是上了釉的陶器。紫砂主要的特征即是無釉、素胎素身,而且是純正的紫砂泥土。陶土跟紫砂原料是有較大差距的。紫砂泥只有宜興有,而陶土全中國各省都有,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
有個外地朋友將一件“潮州品”朱泥壺拿給筆者鑒定,筆者告知他這不是紫砂壺,其主要原因就是“潮州朱泥壺”所用的材質不是純正的紫砂泥。雖然“潮州朱泥壺”的造型有些是根據宜興紫砂茗壺壺式而來,但材質取自潮州本土,瓷性較重,粘合度高,結晶度亦高,透氣性能不好。
現在還有些人采用臨近宜興交界的浙江、安徽等地的陶土加色素調配成所謂的“紫砂泥“,間或在宜興陶土中相配混雜大量的陶土,混雜交配大量的色素,試圖改變紫砂泥的面貌。有些浙江、安徽的“古董商”經常拿這些“陶土加色料”的古壺拿到宜興來鑒定、或推銷。筆者以為,這些亦不是純正的紫砂壺。用陶土加色素調配制成的所謂紫砂壺,初看有顆粒,表面亦光滑,所謂“有水色”。但泥色不純,泥性較厚,無透氣性,壺用后毫無變化,越用越養越難看。正如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所說:“若膩滓爛斑,油光爍爍,是曰和尚光,最為賤相。”有人拿這些“仿古器物”和明代早期的紫砂壺相提并論,還振振有辭地辯解:“明代壺色泥就是陶土相配。”這里所要指出:明代采紫泥礦時并無分類選料,將紫泥、本山綠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但其泥質還是以紫砂陶土為主,這些泥質顆粒組合的結構還是紫砂泥顆粒組合結構。我們以二十二倍放大鏡觀察明代茗壺表面,可以看到顆粒組合結構中,多為底色泥中夾雜著黃、草綠、紅褐色大小不等之顆粒,本山綠泥居多,紫泥居少,陶土甲泥更少,若是鋼砂摻和之品,底泥特色仍在。而現在的仿古壺,外表砂質突出,是用一種“洗砂法”把摻粗砂之陶土在入窯燒成之前,用水洗去表面之細土,突顯粗砂之表面。這種陶土,紫砂泥居少,粗砂顆粒狀態結構亦無黃、草綠、紅褐色紫砂顆粒之本質。通過泥土再結合成型工藝,與歷史文化諸因素分析對比,這些仿古器亦是比較容易識別的。所以說,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純品”,是宜興紫砂陶土所構成的材質要素、特性所決定的。
二、精品
所謂精品,是指茗壺工藝上的精工細作,精益求精。紫砂工藝的嚴謹性,有目共睹。經過嚴格的工藝流程操作,通過藝人對工藝技法的運用、掌握、發揮;對點線面構成紫砂茗壺形體、基本元素的理解、運用、掌握;通過對制作茗壺的各式工具的熟練運用、發揮、掌握;在紫砂壺的成型過程中,以“刮、壓、削、勒、推、塑、貼”等種種手法,加上傳統的“鑲身筒法”、“拍身筒法”,做到面,挺刮大方;線,曲折順暢;點,方圓結合。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造型“等樣”、“等勢”、勻稱、協調。壺嘴、壺把、壺鈕絕對要在一直線上。分量要分衡、比例要協調、過渡要自然,壺身與壺口要緊密合縫,絲毫不差。
對紫砂圓器造型來說,要求各種圓曲線、拋物線、微曲線圓潤飽滿,圓中寓節奏,圓中富變化,每處皆圓,每處皆渾,渾圓結合,圓渾合一。要求達到“圓、穩、勻、正”。圓,要有感情,在肩、腹、足等過渡處,要見骨見肉,骨肉亭勻,整體達到“珠圓玉潤”的藝術效果;穩,要大方有度,流動節奏中有穩定之感,古樸而有沉穩之韻律;勻,要求壺體與蓋、肩、腹、底、嘴、鈕、把、足以及各部過渡處勻稱自然,渾然一體;正,指制作嚴謹、規范、圓正、潤濕。
對紫砂方器造型來說,要求造型明快、工整、有力、挺拔、雄渾、具陽剛之氣。“以方為主,方中寓曲,曲直相濟”。要求輪廓明確,運線平直,口蓋嚴密,氣勢貫通,力度透徹。任何口蓋形狀形態,隨意調動壺蓋方向,均須嚴密吻合,處處貼切,絲絲合縫。
對紫砂筋紋器造型來說,要求勻稱協調、對稱合一、凹凸有致。口蓋面要嚴謹統一,底腹足亦要嚴謹統一,筋紋處理要簡潔明快,干凈利索。
對紫砂塑器造型來說,要求細膩自然、逼真,形象要生動、優美、靈秀、活潑,注重象征手法的運用,捏塑工致、雕刻入微,寄情寓意與工藝技法要緊密結合,別致靈秀,堅韌挺拔,剛柔相濟,布局合理,組合巧妙,虛實相間。
無論是圓方筋塑等器,每個種類、每個形制,制作茗壺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過程,運用的每一種技法,都需要兢兢業業,嚴謹操作,來不得半點馬虎。俗話講,只要底子工序上稍一走樣,某一個環節上稍有疏忽,那成品燒成后就立顯原形,出洋相,出毛病,或達不到理想效果。所以說,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精品”,這也是宜興紫砂工藝技法所構成的要素、特性所決定的。
三、名品
所謂名品,是指在紫砂方器、圓器、筋紋器、塑器、提梁器等種種類別、種種形制中特別優秀,特別出眾,構思奇巧,工藝獨特,出類拔萃,在同一品相、同一類型中相比較,有鶴立雞群之感,得到公認首肯的優異之品。這種名品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亦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珍品佳作。這種名品應杜絕人為炒作的因素,亦不以所謂虛名來取得。而是要名副其實,不存在絲毫虛假的,通過奮斗終身,成了真正的、大家公認的紫砂名人、名師的代表力作。這種名品,有些來源于民間,通過作者的精心構思、精心制作,幾十年磨一器,終成大器。如歷史上的“圣思桃杯”、“陳蔭千提竹”一樣,作者當時并不出名,甚至專業紫砂專著中不見其名,不見其影,只見傳世品,才知歷史上曾有其人。但歷史上面世的作品,工藝精湛,構思奇特,每一壺、每一品足見紫砂器具之神韻,足見紫砂器具之藝術魅力,由其作品擠身于名品之列,當之無悔。
對紫砂名品的收藏、考證、鑒賞要慎重。有位朋友從農家藏物中發現一件署款為“金沙寺僧”的紫砂器,造型、胎土、泥色等等記載得較為詳細,并參照相關紫砂專著進行論證。對于“金沙寺僧”這種紫砂器,藏者以為“金沙寺僧”在紫砂史上舉足輕重,謂創始人之一,謂其“名人”,當然“名人”之作就一定是“名品”了。但筆者認為:在“金沙寺僧”紫砂器問題上,考證上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金沙寺僧”的記載最早見于明•周高起所著《陽羨茗壺系》,用了“據聞”之類的假設詞,既無實名定論,亦無實物定論,至今國內外尚無專家公認的“金沙寺僧”實物傳器出土,亦無“金沙寺僧”的標準器對照。②、“金沙寺僧”既無標準器對照,在考證上就需要借助其他佐證,諸如出土地點、墓葬、碑刻(墓志銘)同“金沙寺僧”制作紫砂器的歷史背景、歷史年代、歷史時期是否相符合一致,這是起碼的考證常識。③、據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有關紫砂壺署名刻款的記載,明顯晚于“金沙寺僧”的歷史年代。而有關“金沙寺僧”的制壺記載,亦僅僅流傳于民間口頭的“故事傳說”上,“金沙寺僧”至今還是一個傳說。④、近幾年來,市場上相繼出現了一些署款為“金沙寺僧”的紫砂作品,有些仿造“粗砂胎”,有些仿造“細紅泥”。筆者亦留下一把署款為“金沙寺僧”的《鏤空四竹壺》,明顯是近幾年仿造的,當然筆者留有標本為的是專題介紹“怎樣識別真假紫砂器”的問題,與考證“金沙寺僧”作品是兩碼事,應該另當別論,不能混淆。⑤、“金沙寺僧”的問題正如來信所說:“影響一定會是很大的,同時對紫砂歷史內容的某些修改、補充也一定起到重要作用”。故對“金沙寺僧”紫砂器的鑒定、論證、考證一定要花大力氣,一定要科學、實事求是。一定要探索追究其真正的出土地點、時間、墓葬時間、墓志銘以及一起出土的其它實物,由專家、學者、文物考古方面的專家一起論證,反復核實聯系起來進行,才能得到比較客觀、公正的初步結論,并得到歷史時間上的考驗。
對于紫砂名品的鑒賞收藏,考證固然要慎重,對于紫砂名品的定位更要慎重。每個藝人對每件紫砂作品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將自己的情感、觀點、理解注入作品之中,亦運用于各種技能的發揮中。歷史上同一個作品的表達方式,每個作者均不相同,比如《掇球》,潘虔榮、邵大亨、邵友庭、程壽珍、程盤根乃至當代藝人均以自己的方式制作過,而在歷史茗壺地位上能在《掇球》這一品類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莫不過是邵大亨、程壽珍的《掇球》壺了。諸如《四方傳爐》,歷史上俞國良、李寶珍、吳云根等藝人均制作過,能稱之為名品的,亦只有俞國良的《四方傳爐》這一形制。所以對于名品的定位,十分講究的是眾口皆碑的,是歷史和時間的磨合中人們通過比較發現,反復鑒賞才得出結論的。所以說,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名品”,這也是紫砂工藝綜合要素特性所決定的。
四、藝品
所謂藝品,是指茗壺設計創作的文化層次,主題內涵,創意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達到新穎獨特的藝術層次和最佳效果,是藝人本身文化意蘊的厚積薄發、精心構思的心靈發揮、是藝人獨特個性、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亦是表達一個藝人對社會、對歷史、對文化、對藝術的陶言壺語。在創意設計上,藝品的主題嚴肅,社會問題敏感,立意深邃。在表現形式上,藝品帶有強烈的文化傾向,借鑒于“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顯著特點,能在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人們美的藝術享受。能達到藝品界定標準的,絕不是一般普通的日用商品壺;絕不是仿造摹古,隨心所欲,隨意改頭換面之作;亦絕不是張口“藝術”、閉口“藝術”、其實毫無藝術特點可言的“炒作”之品。藝品是歷史時代某一階段中具有代表性、創意性、獨特性、新穎性,在造型形制、文化藝術因素都達到一定水準的創新佳品。創制作者當然亦是紫砂業界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現在有許多從事陶藝制作的設計人員來到宜興,試圖將現代陶藝的創作理念運用到紫砂陶藝的創作上,用主觀的個性情感的介入,在傳統的紫砂陶藝上產生“新的精神”、“新的面貌”。他們往往運用紫砂的泥土材質,亦運用紫砂工藝的一般流程。這作為一種嘗試未嘗不可。但為改造紫砂而改造紫砂,或武斷地在紫砂陶藝作品上戴上一個“現代陶藝”的光環,用主觀意志強行推出自己歸納的“藝術作品”的含義,用歹徒式的強暴、狂轟濫炸式的宣傳、及許多漂亮詞句的掩飾來給紫砂陶藝披上一層“現代陶藝”的外表,這無疑是把“現代陶藝”和“紫砂陶藝”都引入了誤區。這一部分人只注重了“藝術”的光環,違反了紫砂創作中應遵循的法則,人為的、自封式的將自己的作品冠以“紫砂藝品”,“引經據典”,“張冠李戴”,脫離紫砂的本質根本來演變改造,這都與紫砂藝品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紫砂藝人在創作紫砂藝品時創作與時代同步,向現代意識靠攏,丟掉時間封閉禁錮,以新觀念的鑰匙去開啟尋找、挖掘探索新的廣闊天地,以新的藝術思維方式,新的藝術創意,去突破舊的套路,這是人類思維發展一定階段的必然需要。但萬變不離其宗。紫砂材料的特殊性,成型工藝的特殊性,茗壺造型的特殊性,無不是在紫砂工藝的嚴謹性、規范性、可操作性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無不是在現代意識情感的自我注入下,自發地成為情感驅動下的相對自由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紫砂材料自身的表現特質始終潛在地幫助作者進行創造,紫砂工藝自身的嚴謹操作始終潛在地幫助作者進行創新,幫助作者達到所設計創作的目標,即作者真實精神的表露。其精神真實的強度往往突破了傳統形式的束縛,超越了風格的局限,實踐其創造本身的價值意義。
還有人以紫砂茗壺的收藏價值來衡量是否是紫砂藝品的標準界定問題。似乎藝品是無價或天價,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紫砂藝品跟紫砂純品、精品、名品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這是一個共同體的概念,缺一不可。紫砂收藏價值的衡量不光是唯一針對紫砂藝品這一要求和標準,而是針對紫砂純品、精品、名品是一樣的要求和標準,不可人為的分割開來。所以說,收藏紫砂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紫砂的“藝品”,這亦是宜興紫砂工藝設計創新所構成的要素、特性所決定的。
五、真品和稀品
所謂真品,是針對紫砂茗壺的假冒偽劣品而言,是藝人真實面貌的反映。紫砂的鑒賞和收藏,主要在于一個“真”字。真,要真在藝人的藝品藝德,真在藝人的真才實學,真在藝人的真實本領,真在藝人敢于講真話,做真事,顯真品。以真為人,以真立品,以真待人,顯示自身的真實價值,顯示自身的真實功夫,亦顯示自身的真實水準。每一件真品茗壺,都是藝人的真情表達,真心表露,真意反映。所謂稀品,是針對紫砂茗壺粗制濫造、泛濫成災、數量多多而言。是藝人對待創作的態度和精神反映。古謂“稀為貴”,今謂“珍稀之物”,是講稀品的內在品質,貴就貴在創品型制稀有罕見,貴就貴在創品工藝獨辟新徑,貴就貴在創品形式豐富多變,貴就貴在藝術講求創造,每制一品必耗盡心力,孜孜以求,孤品面世,絕無重復。紫砂稀品,追求的是壺藝的完美,格調的高雅,形制意念的統一,不達目的效果,絕不面世,推倒重來,直到真正成功,或至少達到作者所感覺的滿意效果。創造紫砂真品和稀品的藝人,創作心態十分平衡、坦然。創作態度十分嚴肅。尤其是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當今,不受金錢的引誘,不受名利的引誘,不為經濟折彎腰,所花費的精力、付出的代價,要比其他藝人多得多。難能可貴的真品、稀品的創作者,應該是人們所推崇、敬仰的紫砂茗壺創造者,他們隨時隨地要向創新的目的地進發,向新的目標追求。每創制一器,必經反復構思,反復推敲,以趨完美。他們所得到的報酬,要比復制者、使用代工者少得多得多。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說,真品與稀品(乃至孤品)應該是紫砂鑒賞收藏中得到關愛和稱道的。所以說,收藏紫砂的重要因素之一為紫砂的“真品”、“稀品”,這也是紫砂工藝創作態度所構成的要素、特性所決定的。
紫砂的鑒賞收藏,以上述所表達的紫砂純品、精品、名品、藝品、真品和稀品所掌握的規則要求,綜合分析、綜合比較、綜合信息,根據自身的愛好,緊密聯系實際,在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既可單項收藏,亦可多項收藏;既可以收藏歷史作品為主;亦可以收藏當代佳品為主,既可以全面收藏,亦可以根據愛好、需要而專門取其紫砂某個門類。諸如有些收藏者專門收藏歷史上某一階段之作,如文革壺。有些收藏者專門收藏紫砂朱泥壺。有些收藏者專門收藏紫砂文房玩具。有些收藏者專門收藏某一個名家之作,等等如此。
這里還需簡談一下紫砂收藏的價值問題。紫砂收藏有其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工藝價值等綜合因素諸多,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紫砂價值的問題。許多熱心的愛好者來電來信問訊其事,心情迫切,這是可以理解的,亦是很正常的。有些朋友特別關心經濟價值,很具體地訊問某些茶壺的“價格”、“值多少錢?”不但來信來電,同時還寄上許多茶壺照片。這里將個人意見表達如下:⑴、老茶壺是歷史的見證,具體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的紫砂藝人的嗜好、個性、風格和制作工藝,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工藝價值,當然亦包括經濟價值。⑵、一般來說,各個歷史時期、歷史階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價值連城、壺比金貴。除此以外,亦有很大一部分為當時歷史階段的實用器具,這一部分相對來說是有歷史價值,歷史價值高于經濟價值。⑶、檔次的區分跟收藏家的收藏有一定的關系,跟經營者的炒作亦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的是看東西的好壞(當然指的全部是真跡,偽劣品除外)、興趣所愛,很難用同一標準具體針對某一作品。這里面牽涉到收藏的層次、不同的收藏者、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群;亦牽涉到紫砂壺的造型、泥料、風格、個性,即使同一個藝人身上也會出現精品、名品和一般品的區分;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區分;高峰期和低潮期的區分;亦牽涉到當時的歷史環境、歷史背景,諸如和平時期和戰亂時期的區分;紫砂熱潮和紫砂低谷的區分;生活條件好和生活條件差之間的區分;藝人的生活習慣、愛好、家庭負擔及知識方面、跟人交往之間的區分等等等等。紫砂作品的檔次還跟紫砂泥料的選配、運用、工藝的運用、工具改革相聯系;制作技術的高低相聯系;與名人文人的結合相聯系;與傳統精品名品的結合相聯系……。這些相關知識是很豐富的。由此來說,針對具體的某一件紫砂作品,籠統地問一聲“值多少錢?”是很難有具體答案的。有些一般的日用器具,如茶館里很平常的日用器具,那它的歷史價值就高于經濟價值。如符合紫砂純品、精品、名品、藝品、真品和稀品的規則要求,即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文物價值、經濟價值、工藝價值都是很珍貴的。
紫砂鑒賞和收藏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只有掌握紫砂相關知識,入了門,才能鑒別真偽,鑒別好壞,這是關鍵性的。如果拿一把假的仿制品當真的紫砂珍品古董收藏;拿一把一般的、卻炒作的十分燙手的、所謂“名品”之作;或拿一把跟紫砂陶藝創作原理格格不入的所謂“藝品”之作,或夸夸其談,或曰“經濟價值”,或想借題發揮等等,都是錯誤的觀點。因此,紫砂的收藏亦應同紫砂鑒定、紫砂考證同步進行,緊密結合,才能在紫砂收藏的天地里越走越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