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府春秋
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山水人物并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體現,更是一種境界和理念的追求與表達。帶著理性的思考與探索,國畫名家胡定南先生尋覓到了理想的表情達意之物--古柏。“作為一種品格,一種精神的彰顯或昭示,古柏之于我們,是不可或缺的。”胡定南這樣說。胡定南先生的人格與操守,由此可見一斑了。
以松柏做題材的繪畫作品自古有之,但專一寫柏的作品卻是寥寥無幾。傳統構圖中,柏樹大多處于渲染氛圍、烘托景色、輔助點綴的尷尬境地。實際上,在我國北方干旱貧脊的大地上,柏樹的數量遠比松樹要多。如泰岱漢柏、嵩山將軍柏、曲阜三孔古柏……它那扭曲盤折枝干是九曲不回的頑強抗爭,有時雖無令人愜意的匝地濃蔭,但綻露于老樹枯枝中的片片綠色又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機。那裸露的根莖,是它母親般的摯愛,那滿身的疤痕,是它勇士般的壯美……古柏一切的一切,完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的品質與深厚的歷史積淀。
國家一級美術師胡定南,1950年生于山東省章丘市,有著極好的天賦,就在他距離自己的大學之夢僅咫尺之遙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背起書包,做了回鄉知識青年,接受"再教育"。然而,就在那樣貧窮艱難的條件下,胡定南沒有中斷對繪畫藝術的追求。他歷盡艱辛得到一本"文革"前浙江美院出版的《藝術透視學》,如獲至寶,在繁重的勞作之余,用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全部進行了臨摹、抄錄。
他在研讀歷代山水畫家的作品時,發現畫松的數量眾多,且技藝精湛,而畫古柏的卻寥寥無幾,藝術上也相對遜色。柏與松一樣,有著堅忍不屈的品格和頑強的生命力,因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古柏的研究和創作中。經過幾十年的藝術探索,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以山水古柏見長。
胡定南的藝術探索之路正如他所繪柏樹的成長那般艱辛。他跋山涉水,遍訪名山大川,尋幽谷危崖,專心臨摹寫生。山東泰山孔林、章丘南部山區的每個山頭上,不知留下了胡定南的多少足跡。幾十年過去,僅他保存下來的寫生文本就幾等身高。
天道酬勤,1999年,在中國美協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250周年全國美術展覽會》上,胡定南參展的兩件作品都被評為優秀之作。本次獲獎作品,全國僅有65件,由此足見其作品之精美、技藝之高超。近日,觀胡定南先生的又一關于孔子的國畫新作《孔府春秋》,千年古木躍然紙上,昂然挺立,若虬若龍。古樹老且老矣,卻透析出無限生機;曲且曲矣,又呈現出頂天立地的陽剛之美。同時,這幅畫的象征意義非凡,參天的古木不僅寓意齊魯文化、儒家文化的繁茂與亙古,更寓意齊魯文化根深葉茂,生命力久遠。杏壇下聆聽教誨的弟子們圍繞著孔子先師,代表了齊魯文明、儒家文化的不斷傳承。遠處時隱時現的學生增強了畫面的透視感,蒼松翠柏間的殿堂屋瓴使畫面的空間得以延伸,畫面層次更加分明,中遠近景各有特色又互為補充,整幅畫面大氣磅礴、文化氣息濃郁、歷史感在古柏蒼勁枝干體現下愈發厚重。
近年致力于北方山水畫的創作研究,探討中國毛筆散峰的充分利用,其畫作不僅充分體現了北方的雄渾凌厲之美,通過運筆過程的捻、轉、順、逆、頓、挫及水墨的濃淡干濕變化,使散鋒效果散而不亂,以少勝多,力透紙背,豐富了傳統筆墨的表現技法。胡定南在繪畫技法上師古師今,追溯根源,內中山水煙云亦因廣泛吸收了嶺南畫派的技法而顯溫潤空靈,極具現代審美情趣。他打破傳統的以山為主組、古木為輔的畫法,而改以古木為主,山水點綴的手法,形成了他獨有的藝術特色,被美術評論家們推為"胡"派和"泰山畫派"的一代大師。
他的最新力作《泰山古木清泉圖》,描繪了泰山的遒勁古柏、綿延的山體、順流而下的清泉,淡淡的云霧渲染了泰山的雄偉高聳,起伏連綿,一覽無余。胡定南先生說:"整個畫面的云霧是非常關鍵的,差不多是一氣呵成,這樣才能夠有連綿的氣息貫穿畫面,泰山的靈氣才能得以體現。"中國山水畫非常講究畫面的虛實結合、注重意境的營造、追求氣韻的生動,胡定南先生利用淡淡的云霧不僅提升了畫面的縱深感,體現了泰山的高聳雄偉,更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理念的一次完美詮釋。再次細看畫作,仿佛山間的云在流動,聽得見溪水的流過山澗、撫過山石的叮咚聲。近前的古柏以濃墨渲染,筆力虬勁,他以散鋒用筆,散而不亂,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古柏樹身的豐富紋理,使柏樹有了歲月的刻痕與沉淀。
2000年9月,胡定南由山東文聯主席辦公會議推薦選出赴全國陶瓷藝術節進行現場美術創作。對他的畫,有關專家這樣評論道:其畫作不僅充分體現了北方的雄渾獰厲之美,內中山水煙云亦因廣泛吸收了嶺南畫派的技法而顯溫潤空靈,極具現代審美情趣。古柏因歲月的洗禮更顯遒勁,技法因不斷的探索創新而更加純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索無止境,參悟亦無邊,愿胡定南先生在藝術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