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扶桑小鎮的塵封往事揭秘三百年前的中日商戰
說起瓷器,人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中國,這一點從china這個英文單詞先是指瓷器、而后才成為中國的稱呼就可以看出——曾經風靡歐洲的瓷器是西方認識中國的載體。不過,歷史上的歐洲瓷器市場也并非總是中國一家獨大。在明末清初中國社會動蕩、經濟衰退的近一百年里,中國的近鄰日本成功地仿制中國瓷器并融入日本獨特的文化和技術因素,在歐洲市場盛極一時。直到清朝康熙年間,中國社會逐漸恢復穩定、面向歐洲的瓷器出口重新恢復,憑借著高超成熟的技術以及由此所產生的高成品率和低成本,中國瓷器才又打敗日本制造再次占領了歐洲市場。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東京都庭園美術館和九州國立博物館等日本國內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展館相繼舉行了一系列特別展覽,紀念日本“古伊萬里”瓷器對歐洲出口350周年。許多日本民眾都是看了這樣的展覽之后才知道當時九州的“有田燒”曾在歐洲受到熱烈的歡迎。
“有田燒”的歷史
“有田燒”是指日本九州佐賀縣有田町所生產的瓷器,是日本最早的瓷器。當年出口到歐洲的“有田燒”都是從佐賀縣伊萬里港裝船出海的,所以在歐洲的品牌就成了“伊萬里”。由于伊萬里地區現在也生產瓷器,因此當年通過伊萬里港出口到歐洲的“有田燒”也被稱為“古伊萬里”。
有田是日本最早開始生產瓷器的地方。16世紀末,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盡管豐臣秀吉由于死在出征的路上而未能實現占領朝鮮的野心,但日本軍隊還是從朝鮮擄回了大批工匠。陶工李參平就是其中一人。李參平在有田泉山一帶發現了可以制作瓷器的磁石礦,并于1616年前后,開始在有田開窯制造瓷器,從而拉開了日本瓷器生產史的序幕。此后,有田地區的窯業開始迅速發展,并逐步納入官辦,在官方的嚴格管理之下,有田開始確立了以瓷器為中心的生產體系,產品也開始從簡單的樣式向模仿中國瓷器的款式轉變。
十七世紀中期,有田一個叫酒井田喜三衛門的人開始鉆研赤繪的技法。喜三衛門通過經常去長崎(江戶時代幕府指定的與中國通商的口岸)的商人打聽到了中國赤繪的調配方法,經過反復嘗試最終取得成功。赤繪技術的引入進一步推動了有田地區的瓷器生產。之后不久,有田的瓷器生產形成了成熟的分工體系,有田開始具備打入國際市場的能力。
中日瓷器之戰
17世紀中期,就在日本的“有田燒”迅速發展壯大之際,中國卻先后因為朝代更替的動蕩以及清政府實行海禁而無法正常出口瓷器。于是原本專門外銷中國景德鎮瓷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將仿制景德鎮瓷器的日本“有田燒”作為代替品出口到歐洲。1659年被確立為“有田燒”也就是“古伊萬里”瓷正式打入歐洲市場的時間。來自日本的“有田燒”在歐洲各國都受到了相當的好評,從1659至1689年的30年里,每年都有上萬件“有田燒”銷往歐洲。日本瓷器在利用模仿景德鎮風格占領歐洲市場的同時,由酒井田喜三衛門所創立的柿右衛門樣式也逐漸成熟。與中國青花不同,柿右衛門樣式以白為底色,配有絢爛的金襕,形成了獨特的伊萬里風格,受到當時歐洲王公貴族們的追捧。這一時期出口到歐洲的“有田燒”不僅是珍貴的日常生活用品,還經常被用來裝飾豪華的宮殿。
到康熙年間中國開放海禁恢復瓷器出口后,重返歐洲的景德鎮瓷商發現,他們面對的市場竟已是日本瓷器的天下,中國傳統樣式瓷器反而難以打開銷路。不過,當時的日本瓷器也有其致命的弱點: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日本“有田燒”仍然沿用著朝鮮傳來的落后燒制技術,工藝遠不如中國發達,其成本控制也不及中國。“有田燒”的窯具不是由耐火土而是用瓷土制作,不但成本高,不耐用,而且因其高溫荷重軟化點比較低,不能充分利用窯室內的空間,堆摞裝燒瓷器數量較少。這樣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窯室空間和燃料,產量上不去,而且廢品率也比較高。深諳此中奧妙的景德鎮瓷商為了奪回市場,吸取日本仿制景德鎮瓷的營銷經驗,在最初階段也采取仿制伊萬里瓷的策略,這些也被稱為”中國伊萬里”的中國瓷器,由于更先進的工藝形成的規?;a,迅速憑借質優量大成本低的優勢搶占了日本伊萬里瓷的市場空間,并再度帶動中國青花、粉彩瓷的出口,終于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將日本瓷器徹底擠出了歐洲市場。“有田燒”退出歐洲以后,景德鎮瓷商逐漸停止“中國伊萬里”的生產,研發出更先進的彩瓷制造工藝,并最終在十八世紀中后期創造了中國瓷器出口的最高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