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今天,全球化的實質是文化市場全球化。
歐洲的倫敦、巴黎并不是經濟意義上的制造中心,但其巨大的文化產出不僅使其城市成為世界之都,同時也帶動了城市金融、貿易、旅游、運輸產業的極大增長。
強大的城市經濟需要強大的文化傳播,而文化傳播的強大則更可有效地帶動城市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在今天的“注意力經濟”時代,文化傳播則可更有效地保持“資本眼球”的注意力,使城市提高其影響力與輻射力,在產業轉型中保持核心競爭優勢。
1.從文化產品的“場”和文化產品的“張力”概念出發,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就是發展國家、城市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
在人類文明歷史,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存在是表現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均以其產品形式存在。文化的存在形態和積蓄的多少,決定了文化的“場”和“文化張力”(從物理科學解釋看)。文化的“場”是指上述文化產業的布局規劃,是國家、城市調控文化產業、實現產業聚集效應的能力;文化產業的“張力”是指文化產品被大眾、市場接受程度,產品的品牌輻射力。因為文化產品生產主要依賴生產(設計)者的知識、技術、創意、道德、服從、認知能力,以及社會誠信等因素,因此,文化產業生產力水平高低,完全反映出國家、城市綜合實力。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教授的說法,“軟力量”就是國家競爭戰略中除經濟、軍事以外的文化傳播影響力與滲透力,并借助其取得國家競爭優勢的綜合力量“軟力量”就是國家競爭戰略中除經濟、軍事以外的文化傳播影響力與滲透力, 其實質就是文化產業的生產力。
以美國、韓國為例, 美國電影霸占全球70%的市場份額,軟件設計業統治全球所有個人計算機;美國雜志、設計、廣告、影視、互聯網技術等等,文化產業長期稱雄全球,美國第一大國因為是文化產業實力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韓國,外匯儲備落到谷底。眾多大財團解體、1/3的銀行關門、公園里徘徊著失業人群……然而不到5年時間,韓國再次崛起,1999年經濟增長曾經反彈至10%左右。韓國經濟恢復過程中,文化產業最活躍、成長最快。現在,韓國是亞洲公認的文化出口大國。數字游戲被確定為韓國的國家戰略產業,自1998年以來產值翻了幾十倍。其中最突出的“天堂”游戲不僅風靡亞洲,而且與微軟和索尼在游戲產品市場形成犄角之勢;僅影視劇出口中國2008年達10多億美元。
2.國家、城市的文化只有產業化才能更好實現經濟價值和競爭優勢。
我國是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曾經擁有過“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歷史上誕生了李白、杜甫、蘇軾、王安石、曹雪芹等眾若繁星的文學藝術大師,也出現過秦、漢、唐、宋、元、明、清文化繁榮的時代,是數量超人的文化大國。但是,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并沒有充分被挖掘,更沒有轉化成市場資源和競爭優勢。迄今為止,無論文學、影視、音樂,還是現代的動漫均未真正意義的走出國門,沒有能引起其他國家或地區人們推崇的文化產品(僅有的電影《臥虎藏龍》是香港制作)。美國是歷史僅200多年的年輕國家,沒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但美國文化產業占據全球70%以上份額,2009年電影全球票房收入300億美元, 是我國內地電影產業的50倍。我國內地文化產業與日本、韓國均有較大差距,原因之一正是內地文化產業不發達不繁榮造成的。
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今天,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全球一體化,而全球化的實質是文化市場全球化。文化變成全球一個市場、一個海洋,信息技術使文化產品瞬間交換成為可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和扶植本國文化產業發展。如英國、韓國、日本均設立國家級文化產業管理部門,韓國在北京設立了“文化產業學院”,其目標就是不斷提升自己文化產業實力。文化通過產業化,使優勢文化占領劣勢文化,集約文化沖擊分散文化。
3.在知識經濟的今天,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影響力,是城市發展的最高戰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