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蓉在制作雕漆作品
耳戴一對天藍吊墜耳環,身穿藍色背心、灰色外套,最惹眼便是那條大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印花褲子,眼前的宋本蓉與平日印象中的博士生截然不同。健談愛笑隨和,這是她留給人的第一印象。
7月3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屆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儀式暨畢業典禮上,宋本蓉成為我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博士畢業生,這意味著中國在非遺保護領域開始培養出高層次人才。那么,非遺保護博士是怎么“誕生”的,學些什么,未來從事哪些工作?帶著一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宋本蓉博士。
從小喜歡傳統文化
宋本蓉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但是這個家庭卻充滿藝術氣息。“我父親以前是做園林設計的,我們家族里學畫的很多,我們家3個孩子和舅舅家3個孩子都是學畫的。”宋本蓉介紹道。
家庭的藝術氛圍和宋本蓉本身對藝術的熱愛對她以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小時候父母工作都很忙,她經常一個人在家。那時出版物很少,但是父母把能買的書全部買回家,家里有很多書和雜志,她一個人在家就看書。
“我最愛看的書是《紅樓夢》,小學2年級就開始讀《紅樓夢》。”宋本蓉說,“在書里看到了好多令我動心的東西,后來上大學到北京,我想在北京肯定能找到這樣的東西,可是費盡心思還是沒有找到,我才發現,書中那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慢慢消失。”
那些美好的東西其實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宋本蓉萌生了想去阻止這些東西消失的想法,也為她后來選擇“非遺保護”方向作為讀博的專業打下了基礎。
三次“吃螃蟹”
宋本蓉把自己的很多成績都歸于幸運。
“因為我趕上了3個‘第一次’。”宋本蓉說起自己的求學歷程。1994年,宋本蓉順利考入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那一年是首都師范大學第一年在四川省招生。畢業后宋本蓉做了中學美術教師。六年后,宋本蓉又考入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文化遺產專業,那一年也是文化遺產專業第一年招生。
十年前,文化遺產還鮮為人知。“當時我在查詢專業時發現了‘文化遺產’這個詞,就覺得特別喜歡。”宋本蓉笑著說。據宋本蓉介紹,她的碩士論文寫了一個很好玩的題目,是關于明清惜字塔的研究,惜字塔是用于燒毀寫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正是這篇論文,引起了她的博士生導師田青的注意。
2007年,宋本蓉選擇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三個“第一次”,同樣是第一年招收博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向,師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
博士在讀期間,宋本蓉一方面做論文,另一方面也參與一些與非遺保護相關的活動,比如每年元宵節和春節都有一個“傳統手工技藝大展”,她的工作就是,開始前聯系各地傳承人,開始后為觀眾們做講解,通過親身參與,對國家非遺保護的整體狀況、傳承人的生活狀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
因為博士論文的關系,宋本蓉結識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雕漆項目傳承人文乾剛。
“博士論文寫的是雕漆,好多東西要請教老師,我第一次進入老師的工作室,看到雕漆師傅們工作的場景,當時的感覺就是‘很漂亮,有難度’。”她說。
宋本蓉從小就特別喜歡紅色,雕漆作品大多都是紅色的,這是她愛上雕漆的一個原因。另外,她也喜歡挑戰。“雕漆這個東西并不是光看就能懂的,你得實際去操作,才會體會其中的復雜,等到真正學會了,才能感受到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宋本蓉又說。
讀博期間雖然很忙,宋本蓉愛上了雕漆技藝,一直在默默努力地學習,而她的悟性和藝術品味也得到了大師文乾剛的贊許。2010年2月2日,68歲的文乾剛正式收宋本蓉為徒。宋本蓉成為工藝美術行業新中國成立60年來拜師入門學歷最高的弟子,此事也一度成為新聞追逐的焦點。
“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高學歷人才,把傳統的‘技藝’與‘學歷’結合起來,這樣傳統的雕漆才會更好地發展與傳承下去。”提到宋本蓉,文乾剛頗為自豪,也對她表示肯定。與其他徒弟相比,宋本蓉藝術修養比較廣泛,想法比較有新意,對她的指導,往往一點就通。
正因如此,文乾剛對宋本蓉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能把她培養成雕漆界的骨干”。如今,博士畢業的宋本蓉,留在文乾剛大師的工作室進行雕漆的工作。學習雕漆之余,她仍然參與一些非遺保護課題的研究。
[記者手記]
博士變身為非遺技藝的學習者和傳播者,是需要相當的勇氣。在親自與宋本蓉的對話后,我們才明白為什么她博士畢業后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當我們親眼看到宏大的雕漆作品,看到精細復雜的制作程序后,我們才更深刻感受到作為“燕京八絕”之一雕漆的魅力。宋本蓉一再強調,通過讀博,她對非遺保護更有了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正如她所言:“國家花大力氣培養了我,并不是讀讀理論就結束了。‘雕漆’本身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我的任務不僅僅只限于雕漆,在做雕漆的同時,我還會找其他非遺保護的項目來做。對非遺保護,我會繼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