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共存的市場 年輕藝術家的培養是必然趨勢

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部主管 林家如
春拍伊始關于當代藝術回暖的討論,似乎隨著中國書畫的火熱,而漸趨冷卻下來。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從整體成交額上看,上揚趨勢明顯(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不完全統計,2010年春季拍賣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總成交額達231,973萬元,與去年秋拍相比增加了46.2%,同比增長60%),但從各大拍場中可以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成交情況總體走勢平穩,市場中的觀望情緒仍在持續。
中國當代藝術理性回暖 走向良性發展
這與之前的期望似乎有所差距,香港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區董事、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則認為,現在收藏家本身不是盲目地在追求任何一個特定知名藝術家的知名度,他其實是看作品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購買,所以這樣一個比較理性的回暖趨勢,倒是一個比較良性的發展。
林家如舉例說,細心的人可以發現,2008年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王廣義一件早期的作品(1996年作)《護照系列》(三十張一組),估價620-950萬港幣,當時沒有拍出;后在今年4月份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估價390至450萬港幣,最終以842萬港幣成交。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創作年度比較早,創作形式比較罕見的,成交價格居然比當代市場活躍時期2008年的價格還要來得高。

王廣義(1996年作)《護照系列》(三十張一組) 成交價:842萬港幣
此情況并不是偶然,林家如解釋道:我覺得2010年的春拍,就蘇富比的拍賣成績來看,現在的市場是比較冷靜、比較健康的,相較于前兩年來說,你可以看得到很多的價格已經回復到高峰時期的價格,所以我覺得基本上來講,收藏家也不斷地在改變,其實他們對每個藝術家有一定特定的了解之后,他們會追逐特定的作品、特定的年份,所以我覺得這個價格就會有很截然的不同,這是市場現在趨向比較健康和理性的一個方式。

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拍當代藝術專場競拍現場(圖片由蘇富比香港提供)
年輕藝術家的培養是必然趨勢
年輕藝術家的市場表現,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今春香港蘇富比拍賣中,賈靄力07年的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刻準備著》以遠高于估價的194萬港元成交,成為新秀中的一大亮點,也讓我們看到新起一代的市場潛力。對于如何看待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林家如則表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是一定的趨勢,現在市場上能夠選擇的藝術家太局限了,我想不管是拍賣公司或者是畫廊本身來講,大家也都在不斷地尋找新的藝術家,最主要的是還有一個收藏族群越來越年輕化,因為明星藝術家的門檻較高,你要吸引這些年輕群體的加入,就必須要有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低價作品來吸引他們,所以這是一個共存的市場,有年輕藝術家的同時,可能也需要一些明星藝術家。
相關資料:
林家如(EVELYN LIN)
中國及東南亞區董事/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
林家如女士是現任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專責籌劃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拍賣。
來自臺灣的林女士于1998年加盟香港蘇富比,后于2000年晉升為中國書畫部專家,曾為不少拍賣會編製圖錄及進行研究。2004年,林女士再被委任為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同年更開創先河,為香港蘇富比策劃全球第一個當代中國藝術拍賣會。此拍賣會及往后舉行的當代中國藝術拍賣會影響深邃,創下的各項紀錄均驅使公眾重新評估當代中國藝術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2008年,林女士專責籌劃蘇富比在香港首辦之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會,同時,其主理之部門亦改名為當代亞洲藝術部。
在林女士統籌的拍賣會中,曾創下不少重要的中國油畫世界紀錄,包括劉野之早期作品《金光大道》(2010年4月)、劉小東之大型油畫作品《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2008年4月) 、徐悲鴻的《放下你的鞭子》(2007年4月)、陳澄波的《淡水》(2006年10月)及常玉的《花中君子》(2006年4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