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將至,在廣東汕頭南澳環島公路上,一輛黑色轎車疾馳而過。臨近汕頭“南澳I號”明代古沉船打撈點,遙望海面,霧氣蒙蒙,隱隱約約可見打撈船四周的點點燈光。那里,自2010年4月9日“南澳I號”水下考古大面積發掘開始,沉睡海底四百多年的古代文明正一點點浮出水面,重新開啟了與世間的對話。
尋訪“南澳I號”在未知中展開
5月15日10:30,記者在深圳參加第六屆文博會期間獲悉央視進行“南澳I號”水下考古發掘直播的消息,立即決定現場探訪。
深圳距南澳300多公里。行程將半,突遇大雨,隨即得知由于天氣和潮汐的原因,直播推遲。直至汕頭100公里路段,雨漸漸停了,但是與南澳方面始終沒有接洽上。
15:40記者駕車趕到汕頭萊長渡口。因為“南澳I號”,四面環海的南澳島成了人們熱議與向往的地方。17:00記者到達南澳長山尾渡口,拿著在渡口買的南澳地圖,沿著指示路線尋找離打撈點最為靠近的云澳鎮東澳村海岸。
島上郁郁蔥蔥,港灣很多。沿島行約半小時,突然在一片似乎剛剛被推整出的開闊地發現了央視的轉播車,記者確定這里便是目的地,但是車上沒有人,周邊只有一座爛尾樓。距岸邊2海里處,遠遠地看見海面上停泊著一個四周泛著燈光的大平臺。后來證實,那便是廣州打撈局“南天順”打撈船。
講述守衛“南澳I號”的1100多個日夜
5月15日20:30, 在新華社廣東分社的協助下,記者聯系上汕頭市公安邊防支隊云澳派出所,得知剛才看到的那座爛尾樓,正是“南澳I號”的監控點。
夜幕下的海島非常寧靜,打開車窗,開闊的海面吹來溫潤的海風。記者順著環島公路返回到監控點。
云澳邊防派出所所長朱志雄正在爛尾樓里設置的監視器前觀測海面上的情況。為了更好地守護“南澳I號”,云澳邊防派出所克服經費不足的困難,籌資購進了一套雷達監控系統,借助高科技設備防守古沉船。“南澳I號”沉睡的地方位于廣東東部南澳海島俗稱“三點金”的礁石附近海底,據推測,這艘古船當年正是撞到了“三點金”礁石。沉船點正對的這座爛尾樓的頂層成了監測最佳位置。從 2007年5月25日云澳邊防派出所查獲文物,專家確認古沉船遺址至今,官兵們時不時會接到陌生人的電話,許諾只要給予方便,撈上來的文物所得可“五五分賬”。但是,官兵們始終不為所動。爛尾樓里許多窗戶沒有玻璃,海風時時從水泥框架外鉆進來。“說一千零一夜,那是童話故事。我們的官兵守護的一千多個夜晚可沒有浪漫。”朱志雄最大的愿望是在“南澳I號”安保工作結束后好好睡一覺。
記者了解到,邊防官兵守護“南澳I號”,出動公安邊防摩托艇2000多次,勸離不明作業船只百余艘,驅趕可疑船只超過2000艘。目前,邊防官兵依然承擔著打撈期間的警戒保衛工作。
將形成中國第一部完整水下考古發掘報告
5月15日24:00,在位于南澳縣城南海閣酒店的“南澳I號”新聞中心,記者采訪了汕頭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物科科長辛國安,他被當地人譽為“汕頭文物活字典”。辛國安是第一個見到“南澳I號”文物的專業人員。
2007年5月25日上午8:30,云澳邊防派出所在“三點金”海域查獲了21件古瓷器。辛國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5月26日凌晨2:00,派出所再次接報:又有船只在“三點金”海域進行打撈,后被邊防人員控制。面對查獲的文物,辛國安憑借職業敏感,意識到“這條沉船不簡單”。5月28日他從省里請來三位專家,5月29日專家作出初步鑒定:此次收繳的121件古瓷器大部分出自明代萬歷年間。
2007年6月11日,廣州“南天馬”打撈船到達“三點金”海域,經專家下水摸查,這艘約17至18米長的明代古沉船,沉于海平面下25米至30米之間,船上及四周約有瓷器上萬件。
根據“南澳I號”沉船的特點和環境狀況,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南澳I號”的水下考古采用傳統打撈方式,也就是先打撈“南澳I號”搭載的古瓷器,再視情況打撈船體。之所以放棄打撈“南海I號”時整船打撈的作業方式,是因為“南澳I號”沉船暴露在海床之上的船體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不像“南海I號”船體被淤泥覆蓋,保存完好;“南澳I號”沉船位置在礁石區,沉井可能無法壓到位,難用沉箱吊拉。
據“南澳I號”新聞中心提供的信息,出水文物經過清洗、脫水、脫鹽、登記、編號、分類等專業處理之后,將作研究、陳列兩個用途,并分三部分進行保管,一部分送廣東省博物館,一部分送汕頭市博物館,一部分將留在南澳。目前打撈出的“南澳I號”古沉船上的青花瓷器,有專家認為,主要是福建的“平和窯”及粵東“潮州器”。
辛國安稱,“南澳I號”古沉船水下考古發掘將形成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水下考古發掘報告。“南澳I號”的文物為證明“南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出海口”提供了有力佐證,而且對于研究福建、廣東明代窯址、造瓷工藝等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連線“南澳I號”,水下發掘進展值得期待
作為5月15日唯一到達南澳的藝術收藏類平面媒體,雖然行程僅有一天,但是記者始終保持著與南澳方面的聯系。
5月16日21:20,汕頭邊防宣傳干事林春偉向《收藏投資導刊》傳來“南澳I號”文物圖片近300幅。其中有青花鳳紋盤、米芾拜石盤,一些瓷器多繪有“喜鵲登枝”“福”等傳統吉祥元素;
5月19日,圓角狀鐵質文物出水。根據其形狀推測,可能是明代已經廣泛運用于軍隊的鐵手銃或鐵銃炮;
5月20日,大批人物造型獨特的青花大盤出水......
5月30日15:40,記者在北京連線“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隊長崔勇。據崔勇介紹,水下考古工作受天氣、海況影響很大,雖然今年天氣較反常,但是目前工作基本順利。截至30日,“南澳I號”出水文物近3000件,許多青花瓷器的圖案非常精美,有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里的紅孩兒、哪吒形象等,很生動,不過出水器型、種類還沒有新的突破,接下來水下考古的進展情況依然值得期待。
據悉,截至發稿前,據廣東省文物局消息新發現景德鎮窯系的瓷器。此次水下考古工作將于7月上旬結束。有關“南澳I號”,《收藏投資導刊》將繼續跟蹤報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