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膝交心,品茗小敘。夏初,應邀再赴贛北賞三清高山杜鵑,步婺源古村深巷,同行有道友劉龍庭、趙立忠君,蔡超君一路陪同,談笑風生,速寫、攝影不輟,竊以為漸知真蔡超,遂有此與“自”相關五題,略記其人其藝。
一、自強不息
人與人相交久,相友善,方能直言無諱,故能問及蔡超何故病腿,遂知君1944年生于上海嘉定工人家庭,家人希望他像三國武將馬超那樣雄強,為之取名超。幼年時隨父至南昌,卻因不慎髖骨脫臼,庸醫誤治致殘,自此跛腳。可憐小小年紀自幼孤寂寡友,撐小凳踽踽獨行,無奈迷于“小人書”,時摹習自慰。超上有兄姊下有弟妹而居中,父將其托付于入伍之姊:讓他活命,以至成婚。蔡超幼小的心靈經受著難以承荷的重負甚至于生命危機踏上了人生之路,他暗暗地自言:要活,要活下去,而且一定要靠自己活命!活命的渴求支撐著他。筆者書此段時適為6月1日兒童節,遙想蔡君當年如何過這兒童節,當別人被稱為祖國的花朵時,他卻在含苞欲放之時殘了肢干……
蔡超少年時代立志要當一名醫生,這是由自己的困境萌生而仁及他人的崇高的選擇,但日后卻冷酷地遭到了醫學院的拒絕。改考美術專業,又因生理疾患被擋在門外。一顆生命的幼苗不知承受了多少精神磨難。此后,無緣求學的他到處當臨時工,又曾在南昌書畫之家自費當一名學徒,“文革”期間卻被當做“團內走資派”遭批斗。逆境中他想到了保爾•柯察金,想到貝多芬,他選擇了堅強地活著!
當青年蔡超日漸顯示出他的丹青才華,應邀參與各類展覽的美術設計時,被一位擔任講解員的女孩看中,她叫徐非凡。應該說她有非凡的愛心,具有非凡的眼力,作出了非凡的選擇。當蔡超被非凡的父母拒絕時,再次遇到了生命旅程的危機。是非凡以非凡的決心走進了蔡超的生活,蔡超以每月36元的工資挑起了這個新家庭的重擔。蔡超是個強者,但他卻說:“她比我強”。一個聰敏、堅強的女性支起了蔡超生命的一半,或許更多。
一個藝術家的人生經歷、生命旅程對于其藝術的意義仿佛已不必要贅述,但逆境、逆旅對于人格力量的錘煉,以及這人格于藝術的意義更應該值得重視和深思。《易•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尤合于蔡超君。他駕馭有《史記》巨著;孫臏遭龐涓刖刑猶能勝涓;李、杜懷才不著一架自強不息的生命戰車奔向丹青世界,這精神賦予他以“忍”為進、以苦為樂的品質,結出苦盡甘來的果子,成就了他的人格,也成就了他的藝術。昔司馬遷遭酷刑發奮著書,遇浪跡天涯詩居文史之高峰;蘇軾屢遭貶謫而悟人生有雄文豪詞激蕩……構成了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史,蔡超為這精神譜寫了新的丹青篇章。
二、自學之路
20世紀的人物畫家中,蔣兆和、葉淺予、黃胄是不賴學院自學起家的代表。但很難設想,一個“四〇”后,在新中國成長的大家并非出自學院。蔡超無緣上美術大學,但并不是說沒有師承。其中學美術老師朱良樸曾給予他西畫造型啟蒙。1963年起于南昌市書畫之家(市美術公司前身)任美工從黃本貴習傳統中國畫,同期,還從黃秋園學習臨摹古畫,習練書法。當美術學院在五六十年代為素描教學辯論的時候,現代學院派教育比較薄弱的傳統一環在蔡超的學藝途程上成為強項,乃其不幸中之有幸了,這是古文化傳統深厚的江西文脈于蔡超的惠賜。
作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江西不僅成為其《火種》等革命歷史題材的源泉,又給蔡超另一種機遇:“文革”期間,中央美術學院畫家林崗、孫滋溪、浙江美院方增先、廣州美院林墉、謝志高等大家紛紛來江西革命老區寫生,還有美院科班江西畫家漆德琰、施紹辰、馬宏道等,蔡超有緣隨侍左右共同作畫達數年之久。他跑遍了各革命根據地,積累了生活,錘煉了工夫,被蔡超稱為“我的大學”、“我的美術學院”。
當代畫史上許多人物畫家由連環畫轉來,蔡超亦然。在他月薪36元的日子里,住8平方米陋室,于煤油燈下勤奮創作,20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出版過四五十冊連環畫,這對他是巨大的錘煉,也是經濟生活的重要補貼。我們一起討論過這文化現象,許多人物畫家受惠于連環畫的繁興,提升了人物造型和構思、構圖的轉換能力,甚至養成了不容細節有誤的認識生活的習慣(直到現在他的速寫都如慢寫刻劃認真嚴謹而有實用),而有益于人物畫創作。但也遺憾地看到不少畫家至今連環畫風太強而影響了單幅繪畫的藝術感染力。蔡超尤其佩服程十髪,由連環畫轉國畫轉得好。他自己說于連環畫學得快,丟得也快,評者曰:是由連環畫向國畫成功轉移的高手。
就中國人物畫而言,蔡超心儀于全能的任伯年而無不習練,因此而兼具人物、山水、花鳥全套本領,工筆、重彩、水墨、寫意多種畫法。曾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版《蔣兆和畫集》通臨一遍,又受速寫起家的葉淺予、黃胄深刻影響。遍臨而不固守一家,博學而不定于一尊,從未受到宗門畫科的局限。自學不系統故不易,自學無定則亦無拘。自學能進,必賴天才之穎悟和苦功。那么,蔡超式的轉益多師,靈活選擇,是否為有助于藝術人材成長的最佳途徑呢?此雖難以量化,卻也可證自學有助于自悟,藝術之自由擇師有助于個性之自立。若這自學的自由,與蔡超式的自強之心,自苦其志,自奮其力,構成一種合力,亦如蔣兆和、葉淺予、黃胄那般會成為自出機杼、自樹一幟之大家。
三、自出機杼
機杼者,乃織布機之梭,其形若魚,織布之緯線賴此梭之往來。“自出機杼”則由織布引申至詩文之立意、構想、技法能自出心裁,獨創新意。《魏書•祖瑩傳》曰:“瑩以文學見重,常語人曰:‘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此言又擴言及“風骨”,猶今人所言“風格”。畫人多以“我”、“自我”概言之,石濤所言“我自為我,自有我在”最為畫人推崇。布豐“風格即人”一語則被全球接受。
蔡超之中國畫,自20世紀60年代中至今40多年間多有變化,大體有工筆重彩、半工半寫、水墨寫意三個階段或三種風格,有漸次演變,又有自由穿插。
工筆重彩之成就集中體現于壁畫《人杰圖》巨構。庚寅春夏,筆者兩度登滕王閣,吟《滕王閣序》,覽“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之景,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豪興。細觀蔡超領銜與同事為滕王閣三樓所繪之《人杰圖》【1】,以工筆重彩之法,繪秦漢至元明江西歷代名人87人,構圖跌宕起伏,疏密有致,人物形象有別,各具神采,似有“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之致。畫中人等人身高,線條勁健,色彩穩雅,參用丙烯,不無新法。這大作雖突擊而就,未能盡展其才華,至今蔡超引以為憾,卻也無愧滕王閣之高偉、王勃序文之雄放。當年他騎單車而來,登高爬梯揮汗如雨之作畫情狀無疑又是對其人格和能力的考驗。
蔡超半工半寫之作,筆線較細勁,或若速寫輕松自如,復以濃淡墨渲染沖融,面部則參西畫塑形使結構豐富有體量感。1988年的《青山戀》、《鄉情》,1994年的《果熟季節》,甚至于1999年的《靜靜的秋夜》、《鐵臂》依然認真嚴謹,只是后者已大量參用了破墨法而已。這些作品大多為認真的主題性創作,大多以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為視角,其中自然有他對婚姻生活的感受,與其對婚姻的珍視有關,當他自己走過了父親為之擔憂的第二道人生門坎,以己之心感人之心,自然地獲得了這關注人生的特殊契機,并在人物關系的刻劃上寄予了自身的生活體驗,賦予了謹慎、精細的小寫意筆墨,體現了他以內容為主導的形式觀。但他也為此約束著自己的手筆,尚未在畫壇樹立起鮮明的個性,或許還一時沒有達到藝術個性成熟的火候。
其實,在20世紀末的’85美術思潮中,也間接影響了像蔡超這樣的許多現實主義藝術家,他們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觸發了形式的覺醒與個性的覺醒,但又不可能全盤接受現代主義的藝術觀,卻間接地接受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形式感和構成原理。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國學熱,又喚醒了藝術家的民族、傳統、古典意識,在回歸中國畫傳統筆墨的思潮中,現實主義藝術家并沒有連同情思都遁入古代文士的山林,然而筆墨形式的盡情發揮卻使現實主義藝術得到了升華,使現實主義沖破了內容決定形式的桎梏,走向了形式能動地擴大內容張力的新階段。蔡超正是在西方現代主義的構成意識的借鑒和傳統筆墨的寫意釋放這兩端的深入塑造了自家風神、自家風骨,塑造了作為藝術個性符號性的蔡超,并強化了其藝術感染力。
作為現實主義畫家的蔡超與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不同之處在于始終不曾忘懷的人民大眾的生活,他總是在時代的主潮中與主流精神共震著自己的脈搏。在蔡超藝術里程上,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始的紅色革命歷史表現,到八十年代農村題材風情化,以及相繼出現的工業建設題材和傳統文化反思的漸變,是蔡超的變化,也映照著時代的變化,這變中又有不變,即其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始終如一的關注。
在蔡超的演變和個性探索的途程上,工業建設題材的風骨和構成感成為他最鮮亮的藝術坐標。蔡超以其對進入工業社會的敏感尋導出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實現現代感的突破口。他自20世紀80年代起幾度深入工業建設工地,一住就是一個多月,以他對人生的體驗與工人親如兄弟,因造型結構之復雜而認真速寫,精心構思,慎重出品,與蔡群合作《建設者》(1984年)、《鋼筋鐵骨》(1991年)等作品之后,進一步總結經驗,獨立創作《頂梁柱》(1994年)、《吊裝》(1997年)、《天地間》(1998年)、《鐵臂》(1999年)等大幅作品。這些作品大都以大部件高空吊裝為契機,以筆線為骨、墨潤為肉,以直線之美為主弦演繹為現代工業交響曲,從視感上給人以時空撼天震地,結構縱橫交織,人物堅定沉著的深刻印象。上述作品大多出品于國家級重要展覽,并屢獲大獎,工業題材成為蔡超自出機杼的突破口,蔡超也因此成為現代工業題材的代表性畫家,為中國人物畫的現代性轉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蔡超的個性氣質角度而言,這些作品也無疑是這位強者的精神氣度與現代工業建設者的勞動精神相和諧、相共鳴的創造性表現。
或許將工業題材全部視為藝術從屬于政治的誤判,或許因為作為“領導階級”的工人地位的失落,或許那橫平豎直的結構與一波三折的筆法相悖容易畫僵,很少有畫家以工業題材入畫。那么,蔡超的工業題材中國畫因并不討好世俗而顯得獨特,這獨特視角的選擇對他來講又并不偶然,是因為他緣此真誠地表達了自己對工業社會的感受,對建設者的崇敬,與陽剛力美的共鳴,也有對與他曾同命運的打工族的情懷,和他親身意識到的平凡中的崇高。在這個理想主義被實用主義和消費文化取代的憂患中,蔡超難得有那理想的光焰和對崇高、壯美的執著。
四、自化剛柔
蔡超的題材是自由的。自1986年合繪壁畫《人杰圖》后,陶淵明、歐陽修、文天祥……接踵奔來腕底,江西古代文脈已滲入他的血液,成為他創作的新走向,尤其江西古代文人的形象屢屢出現于筆下。因此,寫(xiè)意情懷的沖動伴發著寫(xiě)意筆墨的揮灑【2】,荷塘蕉蔭仕女、松竹梅伴文士這些題材、詩境對自然物的依賴,寫意山水、花鳥技巧與人物畫的互補,使他較之純粹人物畫得以自由地調遣筆墨,并在筆墨結構的千變萬化中悟得寫意筆墨氣韻的味道和精神內涵,又進一步將這筆墨技巧運用于現代人物和現代生活情境的塑造,形成了遠較其工業題材技巧豐富的意寫筆墨畫風。這新畫風起碼涉及以下幾點:
其一:水為筆墨之媒。當他在偶然的實驗中發現了破墨的特殊效果,便將其廣泛運用于人物尤其景物的描繪,淡墨之后的濃墨枯筆,濃墨之后沖水的漬墨洇暈,產生了神奇動人的趣味,使荷塘、蕉蔭、樹林更富詩意,更加迷人。為此他必研墨,亦擇老紙、好紙,更知水為筆墨之媒,尤善于用水,勾畫沖融一氣呵成。也許是江西濕潤的氣候使他好墨惜色,成就了他獨特的筆墨技巧,此乃人聰,亦賴天助。
其二:大樹的人格魅力。聽說江西的森林覆蓋率占百分之六十以上,那贛江兩岸的碧峰沃野樹也蔥蔥,山也青青,甚至于以木柴為燃料的鄉村亦不伐成樹,更視香樟為生命村村有巨木若神靈護佑。蔡超喜愛大樹如癡,顯然大樹的雄強張力與蔡超自強不息的內力取得了共鳴,這大樹也屢屢出現在他的古今題材人物畫中,甚至于超過了人物的分量成為畫面的主體。這大樹更借濃破淡、淡破濃的破墨法使氣韻活躍起來,成為人格魅力的象征。蔡超有樹緣,這樹有破墨緣。
其三:剛柔之化。蔡超待人處事能以德報怨,在他遭人冷眼的日子里也“忍”痛自吞,待人謙和,善若柔水。但他骨子里堅強,他說積憤若久一旦爆發也會把玻璃板砸破。蔡超是外柔內剛之人,或近于俠骨柔腸,他的破墨法也濃淡滲融得像他為人那樣有些和和氣氣,松松散散,自自然然,他喜歡這味道。但他時常把這破墨的巨樹在畫面上頂天立地地支撐起大結構線,在破墨中保留枯澀的筆蹤,仿佛一株蒼老的大樹被溫潤的空氣沐浴過,然而又那么堅強倔犟地挺現出力美。那破墨的樹蔭是那么濃密,又在這滿密中星星點點地空出許多透氣見光的小空白,就像蔡超那大智若愚的憨態掩沒不了他的靈感火花和巧思智慧。那么,他的破墨施水見筆、潤澤有枯,大樹折轉有力又若沐水含柔,又是否與他化剛為柔剛柔和諧的性格有某種同構性呢?又是否如太極圖那般陰陽于同體自如運轉呢?在欣賞《待路馬蹄清晨露》(1999年)、《古木蒼藤長溪流》(2008年)等精品時,我有過這遐想。
這應該是蔡超“自出機杼”的續篇,由外力深于內力的個性成熟,由剛柔之化滲及筆墨使藝術升華的新境。
五、自得其樂
孔夫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蔡超樂于藝事,樂于文化,其樂不限于紙本水墨。在他的畫樓里,我們不無驚奇地看到了他的漆畫,看到了他的書法屏風,更看到了他畫的瓷板、瓷瓶、瓷盤。當他講到那釉里紅的成色,講到釉上、釉下尤其窯變的天趣,興奮得神采飛揚,甚至于超過講述其繪畫。他是個樂觀的人,藝術給他帶來快樂,藝術創造的天趣使他陶醉。自得其樂是藝人的一種享受。
蔡超在江西擔任過書畫院院長,博物館館長,美協主席,文聯副主席,還有本地及全國所兼數職。他也關注美術教育的發展,美術館建設的進展,敬前賢,惜新材,是個事業的熱心人和大忙人,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文藝界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等榮譽稱號,為美術界又一勞動模范。他關心所有與藝術有關的事。我們一起在景德鎮畫瓷時,他認為不應該把陶藝等同于用中國畫畫瓷,他尤看重淘泥、拉坯的手工藝人,深慨七十二行手藝失傳之憂,一路上不知聽他呼吁了幾次。
五月二十五日,他送走了我們,當晚飛北京,第二天出席“百年百虎”畫展開幕式,當晚返南昌,次日飛西安賀長安畫派藝術研究院成立,再返南昌,準備三度赴新疆寫生。【3】他不難嗎?他比常人難。他不苦嗎,他苦啊,他又是那么能以苦為樂,自得其樂。他因悲而生力,而吃苦,又經苦而知甜,然后用他爽朗的笑聲去消減人生的悲苦,抒泄他在逆境中戰勝自我的快感。他不希望人們因同情而賜愛,他只以勞動來證實自我。
一個殘疾的人表現出如此自強的精神與自學的毅力,又以己之內力體驗、感悟去表現這人生與時代,以高尚的精神奉獻于他的同胞、兄弟與姐妹,以鮮明的個性豐富了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壇,又以高端的技巧拓展了中國畫推陳出新的境界。他涉筆畫瓷,閃現出新的光彩。他關心整個美術事業,為江西文化的復興而艱難奔波。當他把自己的悲與歡、苦與樂融進了這片古代文化的厚土、革命歷史的紅土、現代建設的時代,綠色生態的家園,也便超越了自我,或者由小我走進了大我。友人們曾戲稱他那畫樓曰“超覽”(或“超攬”)、“超閱”(或“超越”),那都是出自對他的敬佩、尊重和稱贊。但他有骨氣而無傲氣,有自信而不自夸,知人格修行、藝術修煉之無涯。所以,我們也曾討論到,他和當代所有的人物畫家一起,又面臨著如何對生活深度思考,對人物個性深度刻劃,還有那無窮無盡的筆墨,無以超越古人的詩文書法修養……
江西之行,正逢雨季,但每天車行有雨,步行雨停,山花、香樟盡覽,眾言當是托蔡超之福。因有詩句曰:“蔡公人好天會意,風停雨住賞杜鵑。”“蔡超自有超人處,不自矜夸更超然。”
注:
【1】 《人杰圖》題跋:“己巳年畫江西歷代名人圖•秦漢至元明部分。壁畫制作者:蔡超、金晨、熊德琪、朱詠、黃昆桂;篆刻設計:許亦農;原稿作者蔡超題記于重陽節。”上述畫家皆屬南昌市畫院,時蔡超任院長,為壁畫預算6萬元,實得1.5萬元,同仁共享。
【2】 “寫意”有雙解,“寫”字有多音。“寫意”釋為宣泄情懷表露心意時“寫”讀xiè;釋為筆墨精練的畫法時,“寫”讀作xiě
【3】 蔡超此前曾兩赴新疆,均因事忙至阿克蘇即返,未能赴南疆深入而引以為憾。但他還是緣新疆之大美而沖動,2008年作《在那遙遠的地方》入“民生•生民——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學術邀請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