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象憲 鴨 68×47cm 中國畫
幾年前,我在山東見過楊象憲的畫,去年又在中國美術館看到——那是大規模山東省花鳥畫展,參展作品尺幅巨大,氣勢壯闊,唯楊象憲送了一張小畫,與東過廳的山東籍畫家作品放在一起,不搶眼,但很耐看。不久前又觀覽了他的畫冊,深感他是一個不追時風的畫家。
“時風”如傳染性流感,其癥可用五個字形容:大、滿、做、粗、躁、俗。“大”未必不好,能畫大畫是本事,大的公共展場與環境都需要相應尺幅的大畫。但當“大”成時髦,以“大”刺激眼球,獲取價格;不論什么題材、什么功能,都求大,把“大”做濫做絕,就適得其反了。“滿”也如是,要滿而好,不是滿而堵心。都求“滿”、“繁”,以“滿”掩蓋構圖的無能,就讓人厭煩了。“做”可以補充“寫”,效果好值得稱道,但以“做功”代替筆墨功夫,必定自降品格,本末倒置。“粗放”原是一種縱逸的風格,但一味粗野,放縱無度,粗陋而油滑,還美其名曰“現代”,就讓人大跌眼鏡了。“躁”首先是心態,心態一躁,筆墨必躁。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當代,做到淡泊名利、心閑氣定也難。“俗”在這里指迎合低俗趣味,只求“賣相”,不管品質,親近粗俗、艷俗、惡俗,滿紙江湖氣、市井氣而不自知……
楊象憲和這些時風保持著距離。他的畫以小、簡、寫為常規,以精、靜、雅為基本追求。“小、簡、寫”,一是說除了特殊需要,他的畫總是尺寸適度——適合于常備工具、適合于案頭作業、適合于一般廳室懸掛、適合于發揮自己的長處等。二是說他的簡體寫意花鳥——這是各類花鳥畫中最具挑戰性和難度的體制,歷來的花鳥寫意畫大家,如青藤、白陽、八大、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都是在簡體上獲得最高成就的。三是說他堅持以書入畫,靠書寫而非描摹制作。書寫也要以描繪能力(造型能力)為根基,受過學院式教育的花鳥畫家都有相當的描繪能力,但具有較高書寫能力的卻不多。“書寫”靠的是書法功夫和書寫修養,特別是對筆墨的體認與把握能力。在這一點上,楊象憲在同代人中是頗為突出的。他的書法,以碑入帖,蒼勁生拙,近可見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之影響,遠可窺晚明書風的蹤跡。他的畫以筆法為主,筆筆是書寫,遒勁但不剛猛。“精、靜、雅”,一是說他追求構圖、筆墨和意態的精致性;二是說他的畫有靜氣和書卷氣,從不劍拔弩張,躁動不安;三是風格單純、雅致而樸素,從不追逐繁盛、濃艷、豪華。大致說,在重視書法、筆墨、文人情趣各個方面,楊象憲得益于潘天壽、吳茀之、陸抑非、諸樂三諸師長,但他并不依榜——他的畫,沒有潘天壽的沉雄,沒有陸抑非的茂密,也沒有諸樂三的奔放。而是以自己的氣質性融會傳統,攝取造化,默默探索,自然形成如此這般的藝術個性。
如果說不足,我以為楊象憲的畫有些單薄——不是筆墨而是意味單薄些。譬如“平”中少了點“奇”,“疏”中少了點“密”,“遒勁”中少了點“嫵媚”等。在中國藝術中,“淡”是一種重要的風格,“淡”也有各種的類型,然都須淡而有味,才是高境界的“淡”。歐陽修說,“飛走遲速,意近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能傳達“趣遠之心”的“淡”,是淡中有濃,最為難得。蘇軾以禪論詩,求空、靜、淡,說“靜故納群動,空故納萬境”,“納群動”的“靜”,“納萬境”的“空”才是有味的。蘇氏論書名句“剛勁含婀娜”,也包涵著這層意思。平中有奇、疏中有密、剛健中含嫵媚,有限中含無限,就是有厚度、悠遠雋永的意味。
花鳥畫的題材選擇與形式探求,始終是重要的問題,但在當下,對自然生意、情志寄托和趣味格調追求的薄弱,似乎更值得關注。半個世紀以來的花鳥畫革新,在題材上有過許多擴展,如上世紀50—70年代畫農作物,80—90年代畫亞熱帶雨林等;在形式方面也有許多探索,如寫實性追求,以及洗、沖、噴、拓種種新技法的試驗等等。但所有這些擴展與探索,都沒有獲得很大的突破,沒有出現新的花鳥大家。花鳥題材對其形式有相當的限定,不像人物和山水風景題材那樣有擴展余地,只在題材和形式上求新,忽視了對生意、寄情、格調的追求,有本末倒置的危險。活潑潑地自然生命和人不即不離、親和而又緊張的關系,諸如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人與自然的異化,人對自然的征服,自然對人的懲罰等等等等,為花鳥畫提供了永不凋謝的主題和意義。從根本上說,人屬于自然,自然不屬于人,以敬畏自然、親和自然為精神指向的傳統花鳥畫,遠沒有失去它的價值。當代花鳥畫精神追求的薄弱,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淡化趨勢有關,也是人文缺失、物欲膨脹的現代化訴求的衍生物,只有改變視花鳥畫為謀生、贏利工具的現狀,它才能有真正的突破與發展!
就花鳥畫自身而言,精神、格調的追求,與題材、筆墨形式的追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格調必須落實到題材、結構和筆墨上,否則“精神”就是一句空話;題材、結構、筆墨必須是精神、格調的骨肉血脈,否則“境界”、“結構”、“筆墨”就沒有了靈魂。歷來獲得大成功的藝術家,都是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修煉,將兩者融為一體的。而對于成熟的藝術家,這種修煉的關鍵,是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藝術經驗凝聚為爆發性的能量,造成飛躍和升華。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朱屺瞻等,都是這樣獲得成功的。楊象憲是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成熟畫家,他面臨的正是如何凝聚、升華的問題和情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