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是成都某拍賣企業的員工,最近他的公司打算在成都舉辦一場現代書畫藝術品拍賣。由于200多幅書畫保守估算總價也達到4000多萬元,因此公司很想為這批畫投保。"問了幾家大的保險公司,還沒談到價錢,人家就說不保。現在的情況是,你有錢都買不到保險。"保險公司的回復讓張誠很無奈。
記者隨后采訪得知,像張誠這樣的遭遇在成都絕非個案。據業內人士介紹,成都每年舉辦的各類藝術品展覽、拍賣會少說也有百場,幾乎沒聽說誰買了保險。成都藝術品行業投保難在哪里?上周,記者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問了十多家保險公司 沒人敢承保
為了核實張誠的說法,記者以該拍賣公司員工的身份聯系了多家保險公司。記者首先向人保、平安、太保等幾家大的保險公司進行了咨詢,得到的回復均是"不能投保"。其中一家保險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成都這邊以前沒做過這項業務,沒有承保先例。
隨后,記者又聯系了幾家新興保險公司,其中兩家在了解相關情況后表示愿意向總部請示,記者立即將拍賣會的作品資料、市場估價信息提供給對方。誰知,這兩家公司很快回復,"風險大,總部不同意承保。"
"據我所知,在成都做藝術品保險的公司基本沒有。"國際知名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在成都的負責人范曉文告訴記者,國外有專門做藝術品保險的公司,尤其是針對畫廊展出作品和拍賣作品。而國內藝術品保險這一塊做不起來,主要還是因為保險公司沒有相關經驗,缺乏歷史數據,"價格定低了保險公司不劃算,定高了客戶難以承受,這是個問題。"
范曉文認為,國內市場對藝術品保險的需求也是近1~2年才冒出來的,保險公司的反映沒這么快,這也很正常。
每年保費能過億 保險公司坐失大單
記者獲悉,目前國內有也保險公司涉及藝術品保險這一塊,但他們會選擇性地做博物館等一些非盈利性的,盈利性的做得很少,或者沒有做。
然而,一個毋容置疑的事實是,國內藝術品保險市場商機誘人:2009年,國內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近170億元,如果按國際慣例計算,拍賣公司收取成交價的1%作為保險費用---僅拍賣這一塊,每年藝術品保險的保費就能高達1億多元。
"舉辦一次拍賣會風險很大,拍品丟失、損壞,拍賣公司都要承擔責任。"四川夢虎拍賣公司董事長戴小龍告訴記者,如果有專門為拍賣公司設計的藝術品保險,公司肯定會考慮,目前在沒有該類保險的情況下,公司能做的只有加強保衛。
據戴小龍介紹,四川目前做藝術品拍賣的公司有七、八家,每年總計舉辦二、三十場拍賣會,拍賣成交金額估計2億~3億元。以此計算,藝術品拍賣這塊在四川也是一個不小的蛋糕,這還沒有計算每年在成都舉辦的各類個展、群體展、巡回展等。
某財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事實上,北京、上海等地的保險公司對拍賣會的承保都比較有經驗,很多大的拍賣公司都會向保險公司投保。"為證實所言非虛,該負責人還轉述了業內的經典案例:2004年1月7日,翰海拍賣公司在北京京廣中心舉辦拍賣會預展。在參觀過程中,市民房先生的額頭撞到了展柜玻璃上,導致展柜中估價120萬元的清乾隆青花折枝花卉六棱瓶掉在地上摔碎。好在此瓶已經投保,數月后,根據保額,承保方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理賠了 120萬元。之后,人保將房先生告到宣武法院,索賠120萬元。
面臨三大瓶頸
有專家指出,國內藝術品保險市場的發展雖然有過不少嘗試,但總體來看面臨著"分保、估值、道德因素"三大瓶頸。
某財產保險公司非車險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名貴藝術品的保額普遍比較高,國內的保險公司承保后還面臨著向再保險公司分保的問題。但單個項目的臨時分保,其評估、操作程序相當復雜,在不成規模的前提下,承保非常難。記者從一些產險公司了解到,雖然公司的險種覆蓋了藝術品保險,但由于保險公司比較慎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承保積極性并不高,因此真正的藝術品保險承保數量寥寥無幾。
相關人士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在于供需雙方都還不成熟,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來發展。從保險公司方面講,對藝術品的估值一直是最大的難題。雖然藝術品有一套估價標準,但由于保險公司缺乏這方面的專門人才,準確估值往往很難。"保險實際上的意義就是賠償機制,但古玩字畫是惟一的,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理賠起來也很麻煩,更難鑒定它的損失。比如,張大千的畫滴了一滴墨水上去,這損失到底怎么算?"
即便保險公司與投保方在費率上達成一致,也很難監控道德風險。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造假情況比較嚴重,有些贗品甚至可以瞞過專業人士的眼睛。比如有人拿價值幾百元的贗品到保險公司投保,說是價值很高,但投保后故意損壞或者丟失,保險公司的損失就會很大。多數保險公司認為,藝術品保險雖然利潤高,但風險太大,他們只好放棄。
事實上,無論藝術品市場人士和保險業人士都承認,如果國內的藝術市場能有一個比較完善的保險機制,對雙方都有很大好處。但現在的關鍵是,要克服以上難題,確實不是一兩兩企業就能解決的,說到底,這需要兩個行業共同努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