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藝術品征集活動,將十世班禪大師生前唯一親授“班禪畫師”稱號的藏族畫家尼瑪澤仁推到了本刊記者面前。
《黑白世界》,這幅尼瑪澤仁所作,被中國館選中并收藏的作品與高山有關,作品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為題材,鮮明而深刻地表現出其藝術主張以及發自內心的愿望——上海世博會是中國開啟一代盛事的標志性事件,在這一中國復興的偉大道路上,中國人要努力創造凝聚民族精神、有益于全世界發展的“文化高山”。
66歲的尼瑪澤仁,思維敏捷、身體硬朗、聲音洪亮,在與他的對話中,其赤誠的心與熱忱的愿望令人難忘。
生發傳統藝術的新空間
“水墨畫最具中國文化的精神氣韻,可以將藝術感受瞬間爆發釋放,駕馭難度非常高,是一種‘形而上’的藝術。以其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講求科學、寫實的‘形而下’的西方文化相比,猶如兩座并列的高山。”尼瑪澤仁說。
尼瑪澤仁選取最具雪域高原特色的繪畫題材獻給中國館,不僅謳歌了把人類文明拓展到世界高地的藏民族的偉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與永恒,同時表達了藏民族對國家的熱愛以及盼望國家繁榮富強的心情。但使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技法創作《黑白世界》,而不是本民族傳統嫻熟的工筆繪畫,對尼瑪澤仁來說,無疑是一個大挑戰。
在他看來,經過了最近這三十多年的迅速發展,長期以來“西高東低”的世界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對等,世博會也許就是一個分水嶺。“我愿意從一個少數民族畫家的視角出發,探索中國水墨畫新的表現空間,增加中國文化的感召力,以此表達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同時反映出中國多民族文化在當代的新發展”。
在尼瑪澤仁眼中,有“東方之冠”美稱的世博會中國館雄偉博大,傳統特色中蘊含著強烈的現代意識,讓人看后民族自豪感大增,這是在其他地方的現代大型建筑中難以體會到的。而每天熱力迸發、綿延不絕的觀眾群,如同是前來接受傳統文化洗禮與民族精神重塑的“朝圣者”,表現出強烈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此情此景,令人感動。我相信世博會凝聚、生發的文化力量,將支撐并推動當代中國真正走向復興。”尼瑪澤仁說。
以強大文化打造民族精神
高度重視世博會的文化凝聚力和創造力并身體力行,以最投入的創作表現出鮮明的民族個性和昂揚的民族精神,這是尼瑪澤仁繪畫作品入選中國館收藏的原因之一。這一動力從何而來?
近20年來走遍世界的尼瑪澤仁認為,應以強大的文化打造當代的民族精神,并將其作為藝術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他結合民族文化發展現狀,從少數民族特有的感觸出發,認為不能讓旅游文化代替民族精英文化,不能以發展旅游、搞活經濟為名,隨意地包裝和利用民族傳統文化。例如,現在全國可能有上萬名唐卡畫師,但普遍沿襲著最傳統的畫法,很少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發展。“ 那只是簡單的文化符號,而不能成為民族長久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如果只有簡單的繼承,沒有創新發展,沒有與時俱進的思維文化,仍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民族文化是靠一代一代人推進的,特別是需要有識之士、文化覺悟者在‘前沿陣地’進行不懈地探索。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尼瑪澤仁還太少,我希望今后西藏等藏族地區涌現出更多能與外部世界交流對話的文化人、藝術家,代表中國走向世界。”尼瑪澤仁這樣說。
當代文化必須是“自己的”
尼瑪澤仁為中國館創作的《黑白世界》,運用了中國畫的水墨技法,但又區別于傳統中國畫。飽滿的構圖,讓人聯想到藏族傳統的唐卡藝術。而雪山代表的嚴酷寒冷與牦牛、藏獒、牧女代表的生命溫暖,“生命禁區”荒涼與藏民族豐富精神信仰之間形成鮮明對比,猶如一曲人與自然的雄渾交響。西方繪畫的學習借鑒、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手法的領會把握、本民族母體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在尼瑪澤仁身上得以融會貫通。
“我重視傳統,傳統是藝術創作的命根子。我同時主張發展和張揚當代藝術,以此支撐起不息的民族精神,但這種當代藝術必須是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尼瑪澤仁說。
近幾年,尼瑪澤仁曾實地踏訪昔日的文明古國,以今人的視角和繪畫的語言觀察和表現人類文明的滄桑變化。他的體會是:其他文明古國或中斷、或衰敗、或與當代社會失去了聯系,唯有中國,既古老,又青春,依然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就如他的一幅畫:長城之上,一位少女戴著最新潮的音樂播放器……
“翻閱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像回顧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這是中國傳統最親近人和最具感召力之所在。世博會,正在聯系起過去和未來,孕育著中國復興之路上的‘文化高山’。”尼瑪澤仁向本刊記者強調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