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又譯“達明·赫斯特”“達米安·赫斯特”)生于1965年6月7日布里斯托,從小在英格蘭北部的利茲長大。1983-85年,在利茲Jacob Kramer藝術學院學習,1986-89年,就讀于倫敦哥德史密斯學院。1994年,他獲得柏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國際藝術家項目的提名,1995年獲特納獎。如今,達明安•赫斯特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生活和工作。是新一代英國藝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導了90年代的英國藝術發展并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赫斯特在1986年9月就讀于倫敦大學金匠學院。1995年獲得英國當代藝術大獎特納獎。
赫斯特對于生物有機體的有限性十分感興趣。他把動物的尸體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系列作品Natural History(自然歷史)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他的標志性作品就是《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一條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18英尺長的虎鯊。這件作品在2004年進行銷售,其價格之高讓赫斯特在作品價格最高的在世藝術家中排名第二。
赫斯特在作品里還頻繁地使用日常素材,這可以在作品“對逃亡的后天無能”(The Acquired Inability to Escape)里看出來。一個人造環境里,光滑的具有設計感的現代玻璃窗認真地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玻璃缸,或者動物圈養場。赫斯特所展示的是,盡管在對逃避現實進行徹底嘗試,但試圖想要擺脫這種白領階層的存在圈套是不可能的。典型的辦公風格元素作為人類出席過的痕跡,同樣也暗示著,在一個貧瘠和人造的環境里,生命不能被減少至僅僅具有功能性。

達米恩·赫斯特《天梯上的靈魂》 絲網 (英國保爾·斯托普畫廊提供)

達米恩·赫斯特《蝴蝶系列》 玻璃箱 標本 (英國保爾·斯托普畫廊提供)

達米恩·赫斯特《藥劑系列》 綜合材料 (英國保爾·斯托普畫廊提供)
達米恩•赫斯特:當代最有個性的藝術家
2006年03月01日 10:00 來源:廣州日報
小時候,他被母親看作是病態的古怪孩子;上學時,他的成績常常是D;青年時期,他吸毒、酗酒。然而,這一切都不妨礙未到41歲的他成為當代最有名、最富有、最成功的藝術家。
他創造了多個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第一,將藝術創作發展成龐大的產業,如今其身家遠遠不止1億英鎊。
他被看作是跟現代藝術大師馬塞爾·杜尚、弗朗西斯·培根具有同等地位的人物,是一個贏得媒體美譽的“現代戈雅”。即便是安迪·沃霍爾也沒有像他一樣,在主流社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力。近日,英國“壞小子”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正在墨西哥舉辦畫展,世界媒體再一次把聚光燈對準了他。
盡管達米恩·赫斯特一再強調,他的作品是在講述生命;但在旁觀者看來,他的作品縈繞著揮之不去的死亡主題。2月23日墨西哥的展覽中,赫斯特《上帝之死》主題展覽中最有名的代表作是:“自然歷史系列”———人的頭蓋骨、做祈禱狀的動物尸體、被釘上十字架的綿羊、兇猛的鯊魚,它們都被浸泡在盛滿甲醛溶液的容器里,都擁有跟宗教和死亡有關的宏大主題。
怪異手法表達思想
2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赫斯特不斷在作品中挑戰藝術、科學、媒體和大眾文化的極限。3.6米長的虎鯊、被鋸成兩半的奶牛和小牛、藥瓶子、潑在紗線上的涂料、煙頭、醫藥柜、辦公用具、醫學器械、蝴蝶、熱帶魚,都是赫斯特用來表達人類神秘體驗的中介。
除用那些浸泡在甲醛溶液的動物尸體闡釋死亡外,赫斯特的作品還表現了生物存在的短暫性。1991年他的作品《進入和走出愛》,表現的是一只蝴蝶從孵化到死亡的短暫生命歷程;1990年的作品《一千年》,則包括了一個腐爛的牛頭、糖溶液、蒼蠅卵和電蠅拍。去年10月,赫斯特完成了堪稱英國近20年最富有野心、最重要的藝術項目———以《新宗教》為主題的44件系列作品。
如此創作,跟他出身天主教家庭的背景不無關系,也是他童年經歷的影射。赫斯特出生于1965年6月7日。10多歲時,他的父母離異,讓他第一次對信仰產生了懷疑。“我的媽媽離婚了,她需要來自教會的支持;但因為她離婚了,所以她沒法得到來自教會的支持。當時我才10歲出頭,我想:如果宗教的安慰在我媽媽需要時不能出現,那么宗教就毫無意義可言。”此外,在倫敦的藝術院校求學期間,赫斯特曾到太平間實習,這一經歷也影響了他以后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材料。
動物尸體創作贏聲譽
1986年,21歲的赫斯特來到倫敦入讀戈德史密斯學院的美術系。兩年后,他召集16名學生畫家舉辦了一個主題為“冰凍”的畫展。“冰凍”營造了一種冰冷、麻木、空洞、充滿諷刺意味的現代感,這次畫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不僅吸引了藝術界注意,還引起了媒體關注。此后,人們傾向于把赫斯特的成就歸結于“冰凍”畫展造成的轟動效應。不過,赫斯特卻表示,畫展舉辦完后,好多人對他的畫不認真對待。或許正是挫敗感,才成就了赫斯特作為藝術家的發展道路。“我成功后,我聽到所有的人都對我說:‘你真了不起,我們早就知道你會成功。’但當時我真想讓他們吃屎。”
1991年,赫斯特在倫敦一個畫廊舉辦了第一個個人畫展,主題為《進入和走出愛》。此時,他的藝術表現手法基本成型,即利用陳列櫥窗、死去的動物和醫學手段進行創作。赫斯特第一次獲得國際聲譽,是在1993年舉行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展出的作品《母親和孩子分離》。
屢創藝術品價格之最
如今,赫斯特的作品,已成為世界富人們的收藏熱點。
2003年,赫斯特名為“慈善”的雕塑賣出了100萬英鎊的高價,這是英國歷史上在世藝術家單一作品首次賣出如此高價。
同年,英國球星貝克漢姆花25萬英鎊,買下了赫斯特的一幅作品,作為結婚四周年禮物送給妻子維多利亞。這幅心形的畫作底色是鮮粉紅色,再釘上幾只蝴蝶作點綴。2004年11月,赫斯特開的餐館“藥房”倒閉,他為餐館進行的家具設計和其他裝飾被全部打包拍賣,在倫敦索斯比拍賣行輕易拍出1100萬英鎊的高價。
去年10月份,他的鯊魚作品(有一個長長的名字:《在活人思想中死亡的物理不可能性》),以650萬英鎊價格賣給了美國對沖基金經理人史蒂夫·科恩。 這次交易讓赫斯特成為繼美國藝術家賈斯培·約翰斯后,世界上作品售價最高的在世藝術家。科恩將這一作品捐贈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而倫敦泰特博物館館長也曾有意收購該作品。英國影子內閣文化大臣雨果·斯威爾,曾因此事上書給英國政府,希望政府出面干預,保證這一藝術品留在英國。
藝術界內無可替代
才40歲出頭的赫斯特,比世界在世的任何一位藝術家都富有、出名、有權勢。即便是安迪·沃霍爾,也沒有像赫斯特這樣如此影響主流社會,能夠如此瘋狂賺錢。赫斯特這位抽象藝術家,有著比任何一位同時代藝術家都要多的身份符號:流行明星、商業大亨、偶像、特立獨行者。
對他的支持者來說,赫斯特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他被看作是介于馬塞爾·杜尚(法國藝術家、現代藝術大師、達達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噴泉》)和弗朗西斯·培根(英國現代繪畫大師)之間的藝術家,是一個自由游走于媒體之間的“現代戈雅”。去年底,權威藝術雜志《藝術評論》推出“藝術圈權力榜”,赫斯特名列榜首。
1989年,大收藏家查爾斯·薩奇,花100萬英鎊買下赫斯特的巨型雕塑作品《圣歌》。赫斯特說,那是他第一次對金錢的力量感到害怕。“你禁不住懷疑,這件作品到底夠不夠好?”
如今,赫斯特在倫敦成立了名為“科學”的公司,管理幾近工業化規模的藝術品交易。當前,赫斯特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品牌,控制著蒸蒸日上的商業帝國。沒有一個藝術家可以把藝術品買賣做成這么大的產業。當被問起自己身家到底值多少時,赫斯特說:“我也不清楚。大約1億英鎊吧。”
300萬英鎊建藝術館
赫斯特不僅是個多產的畫家,家庭生活方面他也很投入。他和伴侶瑪雅生活在英國德文郡的一處農場,他們有三個兒子,分別10歲、5歲和6個月。在德文郡附近,赫斯特還擁有一家海鮮咖啡屋。
除藝術創作外,赫斯特把大量精力都用在藝術品收藏上。去年底,赫斯特花300萬英鎊買下了一座哥特式莊園,他計劃將自己所有收藏都放置其中,估計今年底就可對外開放。除自己的作品外,赫斯特還收藏了許多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今年2月中旬,赫斯特在倫敦獲得另一處地產的建造許可證。這處地產位于倫敦南部,在那里赫斯特將建起半條街那么大的藝術交易場所,包括9個獨立的畫廊,還有一個赫斯特親手設計的餐館,可能還包括一個錄音室。當然,興趣廣泛的赫斯特,還編寫劇本,導演電影短片,拍攝MTV,組建樂隊。
批評聲音——— 這不是藝術!
批評赫斯特的人認為,他的成功不過是將高等藝術變成了一門生意。
赫斯特承認,過去10年間,因為吸毒、酗酒等嚴重問題,他的作品量有所減少,還存在重復創作的問題。赫斯特的作品多數都是跟助手合作,還需要其他行業人士的技術支持,批評家指責他的著作權值得懷疑。
1995年,赫斯特以展覽《有些瘋了,有些跑了》贏得特納獎,這個展覽包括《母親與孩子分離》(浸泡在甲醛中的奶牛和小牛)、《脫離羊群》(甲醛溶液中的綿羊)等許多作品。英國保守政治家諾曼·泰比特在《太陽報》中寫道:“他們都瘋了嗎?這位所謂的藝術家作品都是動物死尸,還有成千上萬的年輕藝術家無法參展,或許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對健全的人來說太有吸引力了,現代藝術家們從來都不吸取教訓。”
而1999年,《每日郵報》評論特納獎時,也提到赫斯特的作品:“1000年來,藝術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而今日,被腌制的綿羊和被玷污的床,正威脅著要將人類變成野蠻人。”
《倫敦旗幟晚報》的藝術批評家布萊恩·西威爾,也對赫斯特的獲獎作品感到震驚:“我不認為這算得上藝術。我不認為把某東西腌制,放進玻璃容器里就可以成為藝術品,我真的無法接受這種白癡行為……簡直太可鄙了。”

1988年,赫斯特策劃了展覽“冰凍”[Freeze],這個展覽包括了赫斯特自己以及他在哥德史密斯學院的同學們的作品,赫斯特也因此受到了普遍關注。這個傳奇的展覽標志著,位于倫敦東部的港口住宅區,在廢棄的工業建筑里那些倉庫大小的空間內,藝術家們自己策劃的一系列展覽的開始。這些展覽常被作為英國九十年代藝術家策劃的展覽里先鋒運動和進步的絕佳例子。達明安赫斯特的首次個展是1991年在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內部事務”[Internal Affairs]。1994年,他還在倫敦蛇形畫廊, 策劃了展覽“有些瘋了,有些逃了”[Some went mad, Some run away]。

BUTTERFLY PAINTINGS
赫斯特對科學和藝術之間的聯系一直很感興趣。他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醫學的元素,比如藥品,藥櫥和藥片等;他的“點”畫模擬的是醫學顏色代碼。赫斯特也常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比如辦公桌椅和香煙,這在作品“對逃亡的后天無能”[The Acquired Inability to Escape]里可以看得出來。盡管作品里并沒有人類作為主角,但卻暗含著人的缺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造環境,簡潔干凈的現代玻璃窗的設計同樣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個水族館或者是動物園。盡管,赫斯特通過玻璃窗里的香煙想要展示的是逃離的概念,但因為玻璃窗是密封的,所以從這個白領存在的空間里逃出去是不可能的。一把轉椅和一張桌子,這種典型的辦公用品元素,被用來當作人類存在過的標志,就象人類學的手工藝品。赫斯特通過這件作品,也在暗示生活不能在一個貧瘠和人造的環境里,被簡化的只具有功能性。

赫斯特對于生物生命的有限性也十分感興趣。他將動物的尸體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作品尤為著名,“迷途的羔羊”[Away From the Flock,1994]就是其中之一,是一只泡在這種液體里的羔羊。在作品“女孩,喜歡男孩,喜歡男孩,喜歡女孩,就像女孩,喜歡男孩”[Girls, Who Like Boys, Who Like Boys, Who Like Girls, Like Girls, Like Boys,2006]里,畫的表層裝飾滿了非常漂亮的彩蝶,不過也有讓人憂慮的剃須刀。赫斯特在此提醒觀眾的是生命的短暫。雖說蝴蝶讓畫的表層變得非常漂亮,但是剃須刀讓人聯想到的是“鏡中花月”的畫面,它提醒我們危險的存在和物質的美的非永久性。作品的名稱取自1995年英國著名流行樂隊,模糊樂隊的一首歌“男孩和女孩”,畫布上的色彩突出的是生理吸引的復雜性。


赫斯特是國際公認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近來,他開始致力于在倫敦和格洛斯特郡拓展新的展覽空間,以此來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同時,他打算在格洛斯特郡建立一個博物館。

精選個展有:奧斯陸 Astrup Fearnley當代藝術館,挪威,1997年和2005年;芝加哥當代藝術館,美國,1998年;倫敦白色立方畫廊,英國,2003年;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館,意大利,2004年;墨西哥Hilario Galguera畫廊,2006年。精選的群展有:第三屆伊斯坦布爾國際雙年展,1992年;第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之開放展,1993年;“精彩!:來自倫敦的新藝術”,明尼亞波利沃克藝術中心以及休斯頓當代藝術館,1995-96年;“感覺:薩奇收藏的英國青年藝術家作品”,倫敦,柏林和紐約,1997-99年;“A-Gadda-Da-Vida”,英國泰特博物館,倫敦,2004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