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故鄉,古往今來,有著大量的光輝璀璨的不朽詩篇,留傳于中華大地?!睹娦颉吩唬?ldquo;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詩篇令人陶醉,昂揚的詩篇催人奮進,動人的詩篇更是能凈化人們的心靈。
詩歌是“花”,而播種和培養它的則是園丁,是詩者。作為一位滿族兒女的詩歌作者,向英從9歲開始寫詩,到初中時即已經有了“向英詩詞30首”冊頁,在師生中流傳。少年時代的向英,擅書畫,也工詩詞。并有不少書畫、詩詞作品發表、獲獎。正如同春暖時節綻放的丁香花,那時的向英書畫、詩詞,無邪童趣中還散發出陣陣幽香呢。詩歌前輩臧克家先生生前曾欣然命筆,以“雨后的丁香”題贈向英,并對她堅持走創作古詩詞和新詩歌的兩種詩歌之路,給予了支持和鼓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先生說:“對傳統文化開掘的深度,決定地影響著新文化的高度。”
向英祖籍天津武清楊村古鎮,是北運河文化發祥之地,曾出過很多文化名人。世家子弟,為謝氏裕慶堂后人,史上曾是舉人出身,后經商。因為父親是知識青年,向英出生在塞外明珠承德的龍鳳山腳下,外祖父家為當地大家族,依山而居,古老的福寧寺傍水而建,是康熙皇帝當年欽點的著名廟宇。
龍鳳山也是風水祥和之地,史上的滿族聚集之地,多出才子。一條清澈的山泉水,流向不遠處的鸚鵡河,那是向英孩童時的最愛。她和小伙伴們玩水,捉魚,戲石,每天直至炊煙裊裊時候,姥姥的一聲:“英子回來吃飯嘍!”她才蹦著、跳著跑回家。向英生長在這樣的群山環繞的靈氣之地,汲取了大自然山水的精華,詩歌自是渾然天成,加之從小秉承了作為優秀外科醫生的母親的個性,善良樂觀、寬以待人,樂于助人。藝術創作之路上,又有幸得到哈占元、趙永發、郝寶昆、吳震啟等眾多老師的教誨。向英幼年即安然從容,從不浮躁,踏實的讀書,習字,畫畫,創作,孜孜以求,在藝術求索和創作上獲得大家的喜愛和好評。7歲時,在一次獲獎后的筆會上,時滿族著名的書畫家關闊老先生,就欣然作畫并以書法“惜寸陰”相贈,對其寄予深切厚望。從此這三個字就伴隨她成長,也是她的座右銘,她時刻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
我長期在董存瑞烈士陵園工作,并擔任館長,向英出生便為她取了這么一個名字,取“向英雄學習”之意。或許就因為這個,向英從此有了與常人不同的青春軌跡。在英雄精神的影響和鼓舞下,向英一直是學校學生會和團委里的學生干部,組織、領導才華初現,除了自己在全國大賽中多次獲獎,還領導文學社及學生團體獲獎。
作為知青子女的她,生活的經歷注定了相對于同齡人要坎坷得多。她很小就離開父親、母親,一個人漂泊、歷練了20余年,可是她從來沒有怨天尤人,永遠保持著一顆善良的童心、愛心、向上之心。無論命運給了她怎么樣的打擊和磨難,她總能頑強地迎難而上,從不畏懼,從不屈服。善于學習的她,積累了大量書本之外的人生經驗。
求學、創業、立業之余,向英始終堅持自己的特立獨行的藝術追求。她總是“手不離書,指不離筆”地堅持創作。她樂觀向上、喜歡惠及他人的個性,相信可以通過詩歌來與讀者一道感悟人生,鼓舞甚至可以為那些迷茫中的朋友“療傷”。她真的做到了,大家都非常喜歡她的詩歌,網站上,博客上,《星星詩刊》、《詩刊》、《山東文學》、《詩神》、《江南詩詞》、《人民政協報》、《中國青年》、《世界華人》等很多地方都能見到她的作品,越來越多的人在讀她的作品。
著名畫家董辰生老師,就握住她的手說:“向英詩好,一定要堅持古體詩啊,堅持下去不容易!”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助理李文朝將軍,更是用“向往英雄”、“心系詩書畫,身凝精氣神”題詞來鼓勵她。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副秘書長郝盛琦老人,對她的詩作和學習精神,也頗多贊許,并為她題寫了“品若梅花”,激勵她堅持自己的藝術之路,要如梅花般傲霜歷雪。
作為一個長年執著詩歌創作的詩人,向英歷經風雨后的《雨后的丁香》,似乎已然在悄悄地綻放,并散發著歲月那迷人的芬芳。這是一個滿族兒女對對家鄉,對民族,對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深切熱戀和傾情奉獻。
愿這一束經風沐雨的丁香花,向世人展示一個滿族兒女真、善、美的情懷吧,讓我們跟隨向英的詩歌,去感受不倦的青春,感悟真摯的熱情,化作最美麗的語言,共同展望,美好未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