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紋青銅盉屬中原形制,這次票選登上榜首

南宋陳容《墨龍圖》
“省博新館絕不是有館無寶!”由廣東省博物館與本報聯合策劃的省博新館“鎮館之寶”網絡投票活動持續了1個半月,于6月30日落下帷幕。堪稱“廣東出土古代最精美青銅器”的信宜銅盉(西周)以52101票,高票當選為“花魁”,令省博專家們頗感意外的是,專家們看重的國寶級文物宋代《墨龍圖》,以及市場估價已達上千萬元的元代景德鎮窯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等,竟未進入網友投票的前10位。
“‘鎮館之寶’的評選活動,擴大了省博新館文物的影響。”省博副館長阮華端說,現在省博新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參觀高峰,原定每天5000名的觀眾參觀量,現在每天是8000到1萬人的超負荷運營,觀眾對于文物的熱度前所未有。
專家詫異宋代名畫竟然名落孫山
本次網友投票活動,從5月17日起到6月30日結束,省博專家率先從數十萬件文物寶藏內甄選出30件重量級文物,通過南方報網等在網上公示,邀請觀眾投票。由于網友每次投票不計數量,可投一張,也可以投數張,因此出現了入選文物所得票數巨大懸殊的局面。第一名信宜銅盉(西周)得票52101票,最后一名岳州窯青釉蓮瓣紋小口瓶(五代)得票數僅為60。
記者發現,入選前10名的文物大部分帶著廣東本土文物的特點。前三名信宜銅盉、陽春孔雀石和雷州窯釉下褐彩鳳鳥紋荷葉蓋罐,都是本土出土的器物。另外,廣東本土文物的代表如端石千金猴王硯、金漆木雕大神龕、“南海I號”出水的鎏金腰帶、廣彩人物雙耳蓋盅,也紛紛入選前10名。
此前,一度被省博專家看重的宋代《墨龍圖》、元代景德鎮窯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此次卻名落孫山。“我最詫異的是,《墨龍圖》僅排在11位,這種結果代表了網民們的傾向,大家可能會比較喜歡雅俗共賞的東西。”廣東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認為,不少入選前10名的文物都是本地出土,算是體現了一種地方特色,可能投票網友以廣東人為主體,他們有“鄉土情結”。
“入選前10名的文物類別涵蓋了自然、木雕、玉器、書畫等,側面反映出廣東省博物館綜合性大館這一特點。”阮華端說。
青睞寶石觀眾文物知識有待提升
面對南宋古畫《墨龍圖》的落選,朱萬章認為,這源于網友們知識的欠缺,這幅作品品相大而珍貴,傳世僅有幾件,不應該落選。“可能因為書畫類作品曲高和寡,在網友投票中不受歡迎,網友們也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偏愛寶石類,比如排名第二的是擁有12837張選票的陽春孔雀石。”
盡管得票第二名的是國內博物館所藏最大的一塊孔雀石,但目前還沒有被認定為屬于國家一、二級文物。朱萬章認為,“鎮館之寶”必須遵從幾個價值體系,第一是比較珍貴的文物,比如說國家一級文物。第二是藝術價值獨特,比如那些年代久遠、以稀為貴的文物。第三還要看它是否具備科學研究的價值,“比如書畫類文物,不僅要看作品是不是名家之作,還要看是不是名家的代表作,品相是否完好等因素。”朱萬章舉例說,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之所以能當選故宮的鎮館之寶,因為這是張擇端唯一的代表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開展“鎮館之寶”的市民票選,臺北網友票選的最愛是“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與專家心目中的國之重器———西周毛公鼎等文物的排次不同,但這些文物都成了明星。廣東省博物館前任館長鄧炳權認為,廣東人對省博物館藏品還比較陌生,“鎮館之寶”的票選活動更多是一次文物知識的普及活動。
開館以來,省博新館一直處于超負荷運營的狀態。阮華端認為,觀眾越來越多,并不一定有更多人了解這些文物。有一部分觀眾帶著獵奇的心理,對很多特別精彩的文物并不是很留意。
阮華端有一個想法:“省博館藏的404件國家一級文物,都能算是‘鎮館之寶’。”阮華端說,國家一級文物是由國家文物局派專家組來鑒定審核的,相對于網民、社會評選來說,權威性很大。“我偏向于不一定要評出10個鎮館之寶,而是40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都作為‘鎮館之寶’,擴大宣傳,讓百姓們熟知。”
鎮館之寶更需要大眾的普遍認可
“真正的‘鎮館之寶’要兼顧專家和社會大眾的意見。專家有專家的特點,對文物的研究深,但可能因為‘專’而忽略文物的觀賞價值和社會價值,充分考慮觀眾的意見是有必要的。”廣東省博物館前任館長鄧炳權說。
省博文物專家焦大明說,“鎮館之寶”往往在社會上有口皆碑。“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盡人皆知。還有上海博物館,2003年接受了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張永珍捐贈的景德鎮官窯橄欖瓶,當時是她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4150萬港元高價拍得,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成為轟動性的社會事件。”
阮華端說,比如說故宮博物館的《清明上河圖》、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都是一些業內人士認定的,但很多館的“鎮館之寶”并沒有認定這一說,“鎮館之寶”是主觀性比較強的,更需要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接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