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西子湖煙雨迷蒙。我到杭州約稿,與畫家曹文馳教授、兩位杭州的書畫收藏家,在西子湖畔的茶舍品嘗龍井,交流對中國書畫藝術和當前江浙地區的書畫市場的看法。我驚喜地發現,在今天的浙江,往日那些基本功不夠,主要靠炒作將畫價提升至數萬元一平尺的所謂“名家”,其現價每平尺降至千元上下也很少有人問津;而
顧坤伯、陸維釗等老畫家們的藝術佳作備受重視,傳統基礎深厚,并富于時代精神的童中燾、曹文馳等已屆花甲之年的老畫家的作品備受青睞,畫價日漸攀升,作品供不應求。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江浙地區書畫收藏市場日趨成熟的標志,購買者顯示了應有的鑒賞力,好的藝術品也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反觀江浙以外的其他地區,虛假的炒作依舊盛行,垃圾畫仍然可以標出天價,真正的好作品依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真正懂得中國書畫藝術真諦并能專心于學習研究的人依然少而又少。行筆至此,手邊的一本全國權威業內刊物報道,某著名畫家在四月一周內,先后赴廈門、北京、哈爾濱揭牌、剪彩和視察,真是一支筆走南闖北好辛苦,讀者也會問:如此身心疲累的畫家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嗎?其作品想必也成不了坐標,最后僅變成烽火臺的廢墟。
1995年以后,隨著嘉德、瀚海等藝術拍賣公司開始大規模的藝術品拍賣,數以千計的“藝術家”紛紛登臺亮相。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賣個好價錢,許多人不顧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使盡渾身解數進行宣傳、炒作。于是,中國書畫界“大師”輩出,“名家”無數,“佳作”多如牛毛,書法院、畫院遍地林立。我們冷靜地加以觀察,可以發現中國當代藝術充斥著浮躁、輕狂、粗率和丑陋,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大師”輩出,“名家”無數的惡果,造成買家上當受騙,畫家丑態百出,歪風盛行,正氣消歇。
仔細研究一下陸維釗、顧坤伯、童中燾、曹文馳等藝術家們的創作與生活,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無一例外地傳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他們淡泊名利,專心致志,在藝術上勤奮探索,在生活上節儉樸素。對晚輩,他們是威嚴而親切的老師;對長輩,他們是尊師重道的儒者;對藝術,他們是辛勤的探索者和中國藝術傳統的堅定繼承者;對瘋狂的市場,他們卻幾乎都是隱者和旁觀者。人品即畫品。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道與藝的合一,體現了中國藝術傳統文脈的傳承,體現了老一代藝術家對人格與理想的堅守。
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命運,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數十年來坎坷前行的縮影。在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等文化虛無主義甚囂塵上的時候,潘天壽、顧坤伯等老藝術家頂住各種壓力,默默堅守,甘于清貧,卻對藝術、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潘天壽先生的廉潔、公正和在藝術上的以古開今、勇往直前久已為我們所熟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山水繪畫教學的主要奠基者顧坤伯先生,其畫品、人品之高邁,今天的人們卻很少知道。潘天壽、顧坤伯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藝、高華的藝品和敦厚樸素的人格修養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們,他們的藝術思想和為人之道,成為當代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堅強傳承者和發揚者。顧坤伯先生的作品天真秀發,清氣滿紙,墨彩斐然,戛戛獨造,傳統功力至深,而一生不求名利,潛心授徒,使數千年畫藝得其傳人,至今思之,猶令人感佩不已。陸維釗先生精擅古典詩文,書名滿天下,一生的理想卻只在從醫,業余作畫,聊以自娛,作品輒藏去不使人知,卻筆精墨妙,氣韻高華。
從這些老藝術家及其作品之中,我們應當獲得怎樣的啟發?
首先,我們需要甘于淡泊、堅守理想的藝術家。孟子曾經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藝術家內心的充實,是他們堅守藝術之道的心理基礎。內心充實則內心淡定,內心淡定則可以靜心觀察自然萬物。內心淡定而情景,就可以不受名利的干擾。莊子曾經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即使是奔騰的流水,只要平靜下來,就可以照見人的須眉。真正的藝術創作,就像莊子所說的梓慶之削木為鐻,創作之前必定設法使自己內心清靜,使自己的心中“不敢懷慶賞爵祿”,“不敢懷非譽巧拙”,甚至忘掉自己的四肢形體,使自己的精神與自然合二為一,才能解衣盤礴,創作出好的作品。
其次,我們需要有崇高人格之美的藝術家。他們有仁者的心智和胸懷,無論世道如何變化,依然善養其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因為藝術的修行,即等同于人格的修煉。藝術家如果丟掉了社會責任感,必然流入邪魔外道,成為垃圾制造者和社會風氣的敗壞者。
第三,我們需要有高度文化修養的藝術家。古人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畫家,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這樣,藝術家才能有開闊的眼界,其內心世界也才能更加豐富。此外,一顆敏感的善于捕捉美的心靈也非常必要。藝術家要能夠體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絕妙,知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快樂,懂得自然山水“質而有趣靈”的情趣,然后“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體悟到自然和藝術之美的真諦,為藝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四,我們需要能真正傳達天地自然之美的藝術作品。它能挹取天地自然之靈氣,為我們傳達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妙造自然,著手成春,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因為創造美是藝術家的基本責任,也是中國古代畫家們所一直堅持的。如果專以丑陋、荒疏為追求目標,就像我們今天在當代藝術中所經常看到的那樣,就違背了人類最基本的審美規律,也會給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帶來嚴重的破壞,更會給沒有多少鑒別能力的青年一代帶來惡劣的影響。
此外,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地研究繼承中國藝術的傳統精神和基本技法。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古典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符合人類普遍的審美規律。今天的我們可以突破傳統,突破經典,但這種突破決不意味著、也不應該是對經典的背叛。藝術經典的價值在于其穿越時空的永恒之美,輕率的否定只能說明今人的輕薄,輕言的突破只能證明今人的無知。今天的創新應當建立在對傳統藝術經典的深刻把握和良好繼承之上。如果沒有對傳統藝術精神及筆墨技巧的良好繼承,就根本沒有資格進行藝術創作,只能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中國當代藝術令人痛心的局面雖然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我們卻可以從江浙地區書畫收藏市場的今天預估以北京為代表的其他地區書畫藝術市場的明天,也看到了中國傳統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振興乃至復興的一線曙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