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辰先生對中國傳統繪畫“似與不似”的理解,達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

程老師讓我做一個總結我非常榮幸。這次研討會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先做一點自己的感受發言。
“筆墨張立辰”展覽這幾天在學界、畫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影響,我體會到這次非常難得,看到了張老師20多年的作品,集中了張老師在筆墨當中的探索軌跡,當我們站在張老師的畫面前的時候,有許多作品讓我們感動,這種感動我體會到是在張老師畫當中有一種對善的感知,對美好事物的感知,對當代文化的反省,對傳統文化的品思和體驗,這是我體會最深的。在讀張老師作品的時候,我體會到中國筆墨近百年來,包括傳統繪畫,強調的是書畫同源,這條道路走起來特別艱難。剛才各位提到張先生有一種堅定的文化信念和文化定力,還有意志上的定力,從而走上了:書畫同源的道路。提到書畫同源就要提到:書法,有楷書、行書、草書,在前輩的先生當中,基本是以行書、楷書入畫。在張先生的繪畫當中是草書入畫,從隸書、行書、楷書中不斷漸變,不斷地走向成熟,草書入畫在張先生的書中很明確地體現出來。書法是中國文化悟道的載體文化,書法方式首先是立法,然后再立向,剛才我們各位先生都談到這個問題,在立向當中首先是品格的確立。在張先生的畫風中,各位老師都對張先生繪畫的品格明確地提出來,就是雄渾、謙健,這樣的品格,是張先生多年對文化的積累、學養的積累,帶來的一種文化品格。在張先生的文化品格當中,有一句話是“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個象是意象、氣象、心象。在品格的確立當中,要有法度。張先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似與不似”的理解,真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度了,為什么這樣講?我看張先生在入筆當中強調草書入畫,把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審美境界注入到用筆的過程當中,比如說張先生下筆力如金石,行如勁風,張先生在繪畫的法度當中,體現出這樣一個過程。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無論從巨幅的大作到小幅的佳作,都體現出做人的坦蕩胸懷,一種平淡的境界和傳統文化倡導的平常心。因為平常心對于日常事物能轉化為一種品格,這種品格必須有載體,就是筆墨的品格。筆墨的品格也是人格的關照,這一點在張先生的畫當中被充分體現出來,無論是大畫還是小畫都體現出來。
我體會張先生的草書入畫,在大幅的荷花和大幅的山竹之中有一種氣象,這種氣象是一種鑄鐵的感覺,或者是山石的感覺。在張先生的畫中有一種雄渾的聲音,其實這就是一種人文境界,就是得益于草書書法的境界。我覺得這是張先生對傳統大寫意花鳥畫的突破和提升。
這是我的發言,下面我做一個研討會的感受。
今天諸多著名的理論家、評論家、畫家對“筆墨張立辰”畫展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的研討,從筆墨文化的生存中對20世紀的中國繪畫的得與失,對21世紀的中國繪畫的發展,通過張先生的筆墨來展開。下面有幾個方面:
第一,先生們——致認為張先生的筆墨標志著當代的筆墨精神,當代的人文境界的進取精神。“筆墨張立辰”藝術展,展現出什么是深厚的堅毅的文化定力和人格定力,進而高度肯定了張先生的筆墨藝術,是當代人格風范和學術品格的代表,顯示了新時期大家的氣度與氣象。
第二,先生們認為張先生在筆墨的文化、自律演進進程中,是深化了中國畫的筆墨文化,提升了中國畫的筆墨品質,創造了筆墨的大氣象,即雄渾端正親近微妙,創立了中國畫寫意花鳥畫的新境界。
第三,先生們認為“筆墨張立辰”藝術展的啟示對當代中國畫教學、中國畫創作提供了學養與親近,理論與實踐的成功個案,啟示了中國畫學子的萌醒,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從自覺、自省到自尊自強,關系到每一個人的文化生存之道,關系到對—一個時代文化品格的確立,這都是非常大的課題。
第四,先生們認為,“筆墨張立辰”藝術展給今天的中國畫,給中國畫的文化提出了許多的新課題,應該加以深刻的研究。
今天先生們對張先生藝術的研討,深化了我們對張先生藝術的認識,進而促進了我們對中國畫文化體驗更深層的學習體驗實踐。張先生是我們的老主任,始終把中國畫學術傳統放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進程中,在教學方位上和學術方位上,張先生提出建立中國畫的文化核心,建立中國畫的筆墨核心。這兩個核心就是現在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所以在張先生傳統的教學理念和臨摹、寫生、創作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中國畫筆墨文化的學術體系,張先生的學術成就、教學思想對21世紀中國畫的學術發展、中國畫教學的學術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們中國畫學子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通過中國畫學院近期圍繞張先生藝術展舉力、的幾次研討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學習到張先生的學術品質和人格魅力,張先生的扎扎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學問的樸素人格,將會使我們更加深入,影響到我們對中國畫的體驗和進取中。謝謝大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