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磊簽署協議
相關鏈接:
·林明杰:吳冠中先生向上海美術館捐贈66件代表作品(多圖)
·吳冠中“壓箱”長卷贈故宮博物院
·2007年吳冠中新作展滬上開幕
繼2005年捐贈上海美術館6件代表作之后,吳冠中又將66件精品無償捐贈給上海美術館。4月29日,捐贈協議在北京吳冠中先生家中簽署,吳冠中和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簽署協議,并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水天中、北京畫院畫家王懷慶等作為見證人,在法律顧問的指導下在捐贈協議上簽字。吳冠中先生的親屬、好友十余人共同見證這一盛舉。
據李磊介紹,當吳冠中先生提出捐贈意向后,上海市委領導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領導十分重視,指出吳冠中先生有意將其代表作品捐給上海美術館是對我們莫大的信任和肯定,這不僅是上海美術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國美術界的一件大事,我們要從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建設上海文化大都市、提升上海文化實力的高度加以認識,要求上海美術館要把好事辦好。
為此,上海美術館將專門開辟吳冠中作品展廳,長期陳列吳冠中的捐贈作品。2009年1月,上海美術館將為吳冠中先生舉辦90周年回顧大展,全面展示吳先生的繪畫歷程。李磊說:“吳冠中先生這次主動提出將作品捐贈給上海美術館,令他很感動,上海美術館一定會讓這批畫作綻放出生命的光彩。”
據了解,這次捐贈的作品都是吳冠中精心挑選的代表作,其中包括《魯迅故鄉(xiāng)》等30件油畫、《獅子林》等36件彩墨作品,時間上涵蓋了自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各個不同的創(chuàng)作時期。這是吳冠中一生歷次捐贈中數量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具有系統的一次。這樣吳冠中向上海美術館共捐贈作品達72件,上海美術館成為收藏吳冠中作品最多、最重要的機構。
談到為什么要將這么多代表作捐贈給國家,吳冠中先生說,“我早年在法國留學,在東京、巴黎、倫敦都辦過展覽,但是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力,在國外的時候我經常覺得很失落,——因為無論法國還是美國,他們都多多少少有些民族歧視,他們更愿意推薦本國的藝術家。我們要有自己民族的藝術,我已經快90歲了,作品接受了市場和社會的考驗,我也知道拍賣的價格很高,但那些與我毫無關系。我覺得自己的作品還是應該放在我們國家的博物館里,加上這次捐贈的66件,我捐給國家?guī)讉€美術館、博物館的作品超過了100件。”
那么吳冠中先生為什么選擇了上海美術館呢?吳老說,上海這座城市發(fā)展比較快、具有開放的傳統。自己是南方人,覺得藝術的創(chuàng)新和城市的開放性是有共同之處的,尤其是對外來的東西要有比較敏銳的反應。另外他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上海城市建設的推進,上海美術館還會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現在國家開始搞博物館免費開放,這是個好事情,但就怕沒有好東西。我希望更多的藝術家能夠拿出好的作品來,讓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里也有好看的作品。
對于這次捐贈,吳冠中說“就像嫁女兒,是把自己的生命獻出去。”他坦言,這些作品需要讓歷史去檢驗,“幾十年后,我的作品如果經不起考驗就被淘汰了,如果是寶貝就會留下來。”
附:吳冠中話語錄
2008年3月1日吳冠中先生與李磊的談話:
“我年紀大了,馬上就要九十歲了,人不可能一直活下去,有些事情我必須考慮。”
“我有兩件是必須完成。第一,我要把想說的話說完。我們中國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藝術進步和發(fā)展,我看到問題就要說。現在說真話的人不多,說了真話會得罪人,會砸人家的飯碗,但是我們要向國家負責,要向后代負責,總要有人把真話說出來。我這么大年紀了,我沒有什么顧忌。第二,我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尋找藝術的真理,我畫了很多畫,自己認為是有一些成就的。以前為了做展覽賣掉過一些畫,但更多的代表作是捐給國家的,除了你們上海美術館外,許多美術館都有我的作品。除此之外我還留了許多自己喜歡的作品,一直不舍得賣,她們都是我的女兒,我要為女兒找個好的歸宿。”
“我的畫是從學習西方起步的,年輕時候也覺得中國的藝術不行,但是后來越來越覺得要從中國文化的根基中汲取營養(yǎng)。我的畫有中國的味道,但又不固守傳統,也不照搬西方,我有新時代的精神,我表現的是心里的真、善、美。”
“我的藝術是屬于人民的。以前我對中國很失望,以為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我的藝術,甚至想把作品放在國外去,那樣可能更加便于傳播我的藝術。我現在不這么看了。中國這二三十年有了多大的變化!現在世界都羨慕中國的發(fā)展,我們要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信心。我覺得我要把最好的畫留在祖國,大家要看吳冠中的畫就要到中國來,要研究吳冠中就要到中國來。”
“中國的發(fā)展要有文化的支撐,要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代言人,要有被世界廣泛認同和喜愛的藝術作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落后人家就不會尊重你。我們有偉大的傳統文化,我們更要有偉大的現代文化。”
“中國有很多了不起的藝術家,吳大羽就是一個。他是我們的老師,可惜他后來就不愿多說什么了。但他的畫非常感動人。有些藝術可能很長時間不被理解,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情況。”
“你們上海美術館是中國最好的美術館之一,雖然還不夠大,但是你們管理得很好,也很重視學術建設。上海是國際交流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我很喜歡這個地方。”
“我整理了30件油畫和36件彩墨畫準備捐給你們,這是我一直留在身邊的東西,一直舍不得拿出來,許多人要買,但我不賣,這些是我最好的作品,在我的全集里都有收錄,我要把他們留給國家。”
“我的愿望是我的作品要讓大家看到。我畫了一輩子畫,也說了很多話,無非是要揭示藝術的真、善、美,我希望大家看了我的畫可以體會什么是真正的藝術。你們哪怕給我一面墻,能夠長期展示我的作品,可以經常換些作品,以后人家要看吳冠中,要研究吳冠中就要到上海、到上海美術館,這是我的愿望。”
“我要實現這個愿望,如果我不在了,我的孩子也會協助你們實現這個愿望。”
吳冠中先生近期談話:
“真正的藝術是感情的交流,對藝術的熱情應該源于真摯的情感。我們現在的當代藝術太功利了,大家都急著賣錢,真正好的藝術是讓人感動的,打動人,才能出好作品。”
“我們有很多好的傳統,但更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有是冒險性的,很多創(chuàng)新都是對舊傳統的殉道出來的。國學要研究,但不值得普及和倡揚,死掉的文化不能復興,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發(fā)展,但要記住,推陳才能出新。”
“藝術學院的盲目擴招只會誤人子弟。如果一個青年人學畫的沖動就像往草上澆開水都澆不死,才能讓他學。侯寶林的孩子就是偷著學的,這是個典型的例子。我的孩子沒有一個學畫畫的,藝術家不是從小培養(yǎng)出來的,藝術家是對藝術有深厚的情感,得歷經磨難,才能真正感受。”
“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去過宋莊和798,我認為這些地方是民間的,更接近普通百姓,我覺得我的藝術要走到底層去,要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看得到。”
“我們那個年代,留學很不容易,很多人不懂外語,西方繪畫雖能看一點,但是沒有語言交流就不能更深的領會。繪畫有很多道理,如果只是看看就只能學個表皮,有的甚至起反作用,最后出的作品就像是把茶倒進咖啡里。林風眠將西方的現代感和中國的傳統就結合的很好。海外留學很重要,你只有看完西方的大師原作之后才能和我們的民族藝術有個比較。你只有比較和交流才能出人才,才能出袁隆平一樣的大家。”
“老人走向遙遠,雖漸遠漸小,卻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攝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攝了前胸。他笑說:我的衣飾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攝了我的心肺。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膽、心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