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
宣德官窯的青花燒造數量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44.35萬件的任務,其中青花占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均對藝術品擁有濃厚興趣,宣德帝在詩、書、畫及游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手工藝的發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銅器、琺瑯、雕漆以及織繡、繪畫等,俱能成就輝煌。
宣德青花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薄厚適度。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有桔皮紋,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哪種用料描繪哪個部位的紋飾,從宮中傳世品來看,以進口料描繪為主。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叫蘇麻離青(亦稱蘇泥勃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艷,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特別濃色處出現銀黑色結晶斑點,在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用這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被視為無法模仿的特色。
從形制上,永樂時期的盤、碗之類撇口器的口沿極薄,手撫之較尖而無圓渾之感。永樂細瓷的底不同于元代的斜削法,一般采用平削。宣德盤、碗之底多數有棱邊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泥鰍背”。宣德器物以矮底足為多,大盤削足為倒梯形,圈足外墻內收,里墻外斜,用手無法抓起。宣德的大件器均為分段接合,凡見前后身模制而成者,均為仿品。盤類塌底現象明顯。宣德器底部露胎處,或屬白胎而有火石紅,或有一層淺紅色的涂抹料,但均無旋痕,凡有旋痕者,皆非宣德朝所出。
宣德青花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改變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布局風格及粗獷的畫法,裝飾上漸趨疏朗,規矩中富于變化。紋樣繪畫上,采用小筆渲染填色,由于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很概括、夸張和取舍,增強了裝飾性。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復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布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
宣德青花瓷一直是收藏家鐘愛的藝術品,它的價格在國際拍場上也一直居高不下。在2005年秋拍上,香港蘇富比拍出的明宣德青花云龍紋葵口洗以2980萬元人民幣成交,其珍貴可見一斑。
相關鏈接
識年款辨宣德
外邊裝飾特征 宣德青花瓷器的施釉方法與清代吹釉方法不一樣,故釉顯得肥潤,在器底部因釉積厚實,釉中含鐵量增大,釉色泛青。釉中氣泡較多,青花暈散,使得框圈與字有朦朧感。
青花呈色特征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制作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因此,宣德官窯楷書年款的主體特征總的說來,盡管筆劃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然青花款的筆劃顏色卻多不均,有的還泛出鐵銹結晶斑。筆劃周圍在白釉的襯托下,像蒙上一層薄霧,仿品無此效果。這種與清代青花呈色過于淡雅均勻有著明顯的區別。
常見筆跡特征 宣德官窯楷書年款中,有一種風格尤其突出,其筆法工整、清秀、剛勁、自然大方。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為例。常見“大”字的撇畫,由橫劃左側1/3處分割為常見,并且上方出頭適中,過長者為清代仿筆特征。“明”字的日部常低于月部,日與月的最下一橫筆,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勢基本保持一致。“宣”字第一筆向右點,往往與第三筆橫勾連接。“德”字雙人旁與左邊有支離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點在一個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點無拖拉。“年”字雖然有5種不同的寫法,但第四筆用向右平斜點代替短豎,少有右短豎為常見特征。“制”字下“衣”一點或有或無,有“衣”款將點和第三筆的撇一筆連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