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田友先生是近百年來涌現的中國大雕刻家。他的藝術的確作到了中西合璧、溶鑄古今。既體現了西方雕刻的精髓、又充滿了中國文化之神韻。他對中國的現代雕刻貢獻極大、影響極深。
滑田友1901年生于江蘇淮陰一位貧苦木匠家里。小時學過木工,讀過師范,教過中小學美術、音樂。后經徐悲鴻先生推薦到蘇州直保圣寺修補傳為唐代大師楊惠之所作做羅漢像。工作兩年、深切領會了中國傳統之精要,發掘并整理提煉了中國雕塑傳統的優秀技法。1933年隨徐悲鴻先生赴法,為了學習雕刻藝術和發展中國雕刻事業,滑先生排除各種困難,甚至忍饑挨餓,在巴黎堅持從藝十五年之久。他先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后從事雕塑創作,作品經常入選巴黎春季沙龍美展,并曾多次獲獎。尤其他的作品《沉思》獲1943年巴黎春季美展金質獎。他創作的《母愛》為巴黎市政府收藏。抗戰期間,雖身處異鄉,他的心卻一直和祖國人民在一起。熱切關懷苦難的祖國,創作了圓雕《轟炸》,強烈地控訴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充滿了對祖國人民深深的愛。這件作品當即被法國教育部收購,藏于巴黎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現已載入世界美術百科全書,得到很高評價。
滑田友在法國的十五年中,前期主要是對西洋技法的學習和掌握,后來就著力于與中國傳統的結合。他用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借用“氣韻生動”等《六法》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西洋和中國雕刻的規律,他的理論的確是中國雕刻教學理論的瑰寶。他認為藝術的核心是神韻,而在雕刻的造型中關鍵是“貫氣”;他用“應物象形”來強調對形體的認識和概括;用“骨法用筆”體現造型美的規律。他深入淺出地用“串糖葫蘆”“編筐子”等比喻來揭示造型的奧秘。滑田友特別重視中國人的氣質和精神,他說“我們學習西洋雕塑不僅學習他的嚴格寫實功夫,科學精神。而外國的許多藝術家正在學習中國的寫神。”滑先生的作品含蓄而有神韻,形體飽滿,富有節律感。在法國曾受到大雕刻家斯匹歐(Charles Despian)的一再贊揚。法報也稱他是神似重于形似的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中國雕刻家。滑田友在創作和教學實踐中建立了一個嚴整的體系。他不愧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
自從三十年代初,滑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塑造盛期的精英,又在此后的十五年在西歐,主要是法國的現實主義藝術和浪漫主義的薰陶,結合上他民族藝術方面的反饋,以及他身在國外,心懷祖國的熱烈情感,在敵寇蹂躪故國人民使他為之憤恨填膺。正在此時我應邀赴英,轉道巴黎,找到了滑先生,傳達了徐悲鴻先生對滑田友的關懷,約他回國到北平藝專任教。他鄉遇故知互罄衷情。1948年他帶著大量作品回國,熱心地投入到藝術教育事業中去。他的作品在中國藝術園地有如一股清風,不僅給藝術學徒們帶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了西洋傳統的真東西,和經他提煉并創造的中西精華結合之全新面貌,給我們研究西歐傳統的工作帶來極大好處。他無保留的教學熱情,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雕刻家。
在教學和領導雕塑系的同時,他不斷創造出歌頌新中國的作品。他用拔地而起的巨人表現的《中國人民站起來》,用山一樣的構圖表達他對解放了的中華民族的自豪。特別是1952年滑田友參加了興建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光榮而艱巨的工作。他不但作了許多組織工作,還嘔心嚦血地加入了《五四運動》這塊浮雕的創作。這件作品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的火熱斗爭精神,也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個性和風格。和整個紀念碑一樣,成為新中國雕刻史上不可磨滅的里程碑。在五十、六十年代滑先生創作了許多作品,每件作品里都深蘊著中國藝術的心靈和情調。中國新興的雕刻事業方興未艾,此時,更使我們認識到滑先生的價值。他與他的作品,在中國藝術史長河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