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值紀念抗日戰爭爆發七十周年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開放,越來越多的史料和實物匯集到南京,其中就有雕塑家滑田友于1937年創作的《轟炸》。
滑田友先生是江蘇淮陰人,1933年隨徐悲鴻赴法,在巴黎從事雕塑創作15年之久,作品入選巴黎春季沙龍美展等,多次獲得沙龍金獎等獎項。1948年回國后任國立北平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并擔任雕塑系主任,創作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等大型浮雕。1937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镉褟膱蠹埳峡吹郊亦l被侵略者暴虐蹂躪,雖處異鄉,但對于祖國和家鄉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難,雕塑家感同身受。憤懣之情激促他創作了雕塑作品《轟炸》石膏稿。二戰時期,德國占領了巴黎,滑田友把《轟炸》原稿藏放在煤堆里才得以保全。直到1946年,他才最終把作品鑄銅完成?;镉咽堑谝晃辉诜▏袼芙鐦s獲金獎的中國雕塑家,他精湛的專業技藝使得作品能夠準確地傳達出他的感情。這件作品一經問世,立刻在巴黎引起轟動,引起了剛剛經歷戰爭創傷的法國人民的共鳴,法國教育部當即收藏了作品。
2006年末,我應邀來到滑先生生前工作室觀看《轟炸》原作,聆聽滑夏、滑玉兩位女士講述其父親創作這件作品的經過,內心深受震撼。這是一個藝術家為一段苦難歷史矗立的紀念碑,是令人靜穆沉思的史詩。兩位女士當面向我表示要把作品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告訴我這也是滑田友先生的遺愿。我欣然接受。在我看來,后人紀念抗日戰爭的雕塑作品可以永遠地創作下去,可親身經歷過戰爭災難的藝術家無法重生。因此,《轟炸》不僅是件藝術品,還是一件有現實教育作用的文物。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開館之際,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和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實現了滑田友及其家人的宿愿,將這件有著豐富歷史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存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向觀眾展出,確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民應該知道,一個雕塑家的心愿。
是為序。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