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靈、感情、人格和意志的真實寫照。藝術作品之所以能觸動欣賞者心底的深處,正是由于在其具有美感的形式中蘊涵著這些要素。一般來說,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并非沒有自娛和名利心,但是以此為主要目標的人,不能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家。人們尊敬那些把探索藝術真諦,服務于人類作為自己一生奮斗目標的人,因為他們不僅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而且以自己的勤奮和執著,給人們以真善美的啟迪和對人生、自然的深入思考。我們這里討論的畫家劉紹薈,就是當代許多這些誠實藝術家當中杰出的一位。欣賞他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一幅幅生動的重彩畫,讀他回顧自己藝術歷程的文章,我們不能不為他獻身藝術的精神而感佩。
劉紹薈走過一段伴隨著愉悅和痛苦的漫長藝術道路,自幼愛好繪畫的他,1960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系,五年的學習生活對他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以藝術為生命、以培養新人為崇高職責的教授們龐薰琹、鄭可、張仃、雷圭元、吳勞、袁運甫等,用他們淵博的學識引導學生走入藝術之門,以他們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學子們的心靈。深厚的民族、民間繪畫傳統,是一座沒有被充分發掘的藝術寶庫,也是從事裝飾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培養對民族、民間繪畫傳統的感情和研究它們的熱忱,貫穿在當時中央工藝美院的教學課程之中。與此同時,這些思想開明、深諳藝術規律的教授們,努力拓寬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在有限的條件之下引導學生們關注國外藝術,從中吸收營養。就是在這樣的學術氣氛之中,劉紹薈初步確立了自己的藝術信念:為中國的現代裝飾藝術奉獻力量。
十年“文革”剝奪了風華正茂的劉紹薈從事藝術創作的機會,他內心苦悶、受壓抑,但也使他在磨難中得到了鍛煉。打倒“四人幫”之后,他呼吸著改革開放的新鮮空氣,在云南人民出版社一面認真地做美術編輯工作,發現人才,挖掘新作品,一面寫生和從事創作。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在藝術上脫穎而出,顯示出自己的才華。1979年他為傣族文學作品《召樹屯》所作的插圖在全國第五屆全國美展上獲三等獎,便是明顯的標志。
云南西雙版納的人文風情與自然景色,給予劉紹薈以許多形式美感的啟發,他在袁運生、丁紹光線描藝術的影響下,逐漸產生了對一種繪畫新形式以線和色彩交織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現代重彩”畫風的認識。1980年,他與同道們一起在昆明組織畫家社團“申社”,以唯美的藝術追求為宗旨。在剛剛經歷“文革”災難之后,這種強調形式美感的藝術主張,實際上是對“文革”極“左”文藝路線的反駁,是對一度畫壇僵化狀態和陳陳相因的文人畫風的批判。劉紹薈是“申社”的發起人之一,擔任這個社團的副會長職務,他熱情投入組織工作,并引用古代畫論詮釋他們的藝術主張,并在西方現代藝術走向與東方傳統藝術審美觀念的暗合中,印證他們藝術追求的合理性。 “申社”在昆明、北京成功地舉辦了展覽,他本人在深入西雙版納的寫生收獲,驅使他堅定了探索現代重彩畫風的決心。后來他又與蔣鐵峰等同道組織“云南現代重彩畫會”,并通過展覽把這種繪畫形式推廣到海外,使這個具有地域特色的畫風享譽世界。應該說,在美國一度受到重視的被稱之為“云南畫派”畫風的傳播,除了丁紹光、蔣鐵峰等人的辛勤耕耘外,劉紹薈所做的不懈努力,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從那時起到今天的近三十年時光,劉紹薈兢兢業業于這種藝術風格的創作,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取得令人稱羨的成績。
重彩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古代洞窟、寺廟、墓室中的壁畫,還有民間流傳的繪畫,多為重彩形式。元代之后,文人畫興起,推崇“水墨至上”的觀念,致使水墨占統治地位,重彩形式未得到充分的重視。“現代重彩”既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又是藝術家接受現代生活的洗禮,通過寫生和適當吸收外來藝術營養,賦予其內容與形式以現代的意義。現代重彩的創造無固定的程式和法則,它的造型語言遵循中國傳統繪畫“形神兼備”、 “氣韻生動”和“遷想妙得”的要求,以線結構為基礎,敷以富有裝飾性的色彩,強調關注生命的體驗和自由表現的精神。不用說,新時期涌現出的以“云南現代重彩畫會”為代表的現代重彩繪畫形式,豐富了“現代中國畫”的概念和內容。
劉紹薈是一位富有理性精神和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勤于實踐,也善于思考,對人生和自然充滿熱忱。他有堅實的造型能力,他的線描寫形傳神,準確、簡練,線的長短、粗細、疏密、斜正、濃淡、虛實……駕馭自如,活潑生動;他的色彩感覺敏銳,并諳熟色彩原理,在自然界五彩繽紛的色彩中,他感受和捕捉生命的活力,并善于把它們組織成和諧的有詩意的畫面。他從我國古代宗教壁畫和民間繪畫中,從西方自印象主義到抽象主義流派的藝術中獲得的藝術修養,啟發和激勵他在現代重彩繪畫的創造中大膽創新。他的作品在點、線、面、色彩協調的經營上頗下工夫,他運用線與色彩的交織,圓與方的博弈,運用夸張、變形手法和構成、抽象因素,賦予作品以濃郁的裝飾意味和音樂美感。說到繪畫的裝飾意味或裝飾性,有些人常誤以為是畫面形式的某些裝飾效果。實際上,裝飾意味或裝飾性是繪畫作品不可或缺的形式美感要素,尤其是對布置在現代環境中的繪畫更是如此。作品的裝飾意味或裝飾性與它包含的文化意味兩者并不相悖,而可相互交融。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每個藝術家潛在的生命體驗必然打下時代和個性的烙印,即使在重視純視覺感染力的作品中,也必然具有某種社會性和文化含意。我們在劉紹薈的作品中感受到傳統中國重彩藝術特有的魅力,體會到人的想象力、潛意識與創造性智慧在繪畫表現上新的廣闊可能性。他筆下的許多畫面不僅使我們感受到美感帶來的心情愉悅,更把我們帶入令人陶醉的藝術幻境,激發我們對探索人生與藝術的真諦、探索未來與神秘世界的興趣與熱情。使劉紹薈感到欣慰的是,他幾十年來在藝術上的努力,得到了社會與母校(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也是現代重彩繪畫的策源地)老師們的認可與高度評價。2007年12月1日他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之邀在師輩張仃、龐薰琹、吳冠中、祝大年、袁運甫個人畫展系列之后,與60年代畢業的同學張逸民、何山、張宏賓、秦龍、張朋川一起參加題為“花甲•花季”的六人邀請展。劉紹薈在他設計的展覽海報上引用宗白華一首詩中的八個字,可以概括他本人的天性與藝術創造,那就是:理性的光,情緒的海。
二o o九年七月•北京
(邵大箴: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藝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核心刊物《美術研究》主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