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吳冠中在沙頭角,踩在中英界碑上畫速寫。
談起吳冠中,今年67歲的深圳畫家郭炳安不禁唏噓:“很多深圳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過去20多年間他對深圳美術的關懷。”從1980年第一次在深圳辦個展,到2001年的為“16年后——深圳美術節回顧邀請展”寫前言,他與深圳的緣分持續了20年。昨日,見證了全過程的郭炳安將這段故事給本報記者一一道來。
1980年第一次在深圳辦個展
“深圳早期美術的發展,離不開國內大家們的支持。對他們的付出,后人絕對不能忘記。”郭炳安說。上世紀70年代后期,深圳展覽館(深圳美術館前身)憑著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接連舉辦了多個國內矚目的藝術展,如四人幫粉碎后的全國第一次山水、花鳥人物畫展,黃胄個展等。這些,讓時為深圳展覽館工作人員的郭炳安至今回憶起來仍頗為自豪。“后來我們想,有沒有可能辦吳冠中的個展呢?我們上學的時候都知道他水平很高,但特殊的社會環境卻將他埋沒了。”后來在畫家邵宇和徐希的幫助下,郭炳安和同事們赴京拜訪吳冠中。當時吳老住在破舊的四合院里,一聽來意,馬上應承,隨后便一同商討展覽細節。
展覽定在1980年4月舉行。“說來好笑,當時人們都不知道藝術品的價值,吳老的幾十幅作品,都是由我和徐希打包上火車‘押’過來的。”郭炳安回憶。而令他30年后依然印象深刻的是,吳冠中的樸素與低調。當時吳冠中不肯坐飛機,選擇了坐火車。當展覽館的工作人員分守在車廂兩個出口打算迎接他時,竟然與他擦肩而過。“我們都以為他這個大畫家應該是很有派頭的,沒想到他穿得極為樸素,背著個布包就來了,從我們眼皮下走過,我們根本沒認出來!”
吳老的樸素還表現在生活上。他沒有住酒店,卻選擇了住在邊防檢查站的招待所里。后來展覽館的工作人員帶他到沙頭角去參觀時,他就地畫起了速寫,吸引了當地群眾圍觀。站在沙頭角的中英界碑面前,吳老竟出乎意料地單腿踩在界碑上,仰頭畫對面的香港,口中念叨:“我看不慣英國人這種行徑。”畫家內心的憤慨表露無遺。
當時深圳展覽館作為中國沿海的美術窗口,每天吸引了港澳同胞、國外賓客數千人參觀,用今天的眼光來評價也算“火爆”了。吳冠中也對展覽效果非常滿意,除了在展覽作品中選了一幅送給展覽館外,還特意在展覽館現場揮毫留下墨寶。這些都成為深圳文化的珍貴財富。
為深圳評審數千件作品
深圳個展過去5年后,吳老再度來到深圳。當時深圳展覽館舉辦了以團結、交流、探索為宗旨的深圳首屆全國性美術研討活動——深圳美術節,邀請了關山月、黎雄才、程十發等30多名當時的中青年畫家參加,吳冠中也在特邀之列。當時他對這個嚴肅的學術活動贊賞有加,事后,還專門給郭炳安寫信,表示“比參加其他吃吃喝喝、留畫的無聊活動有意義多了”。
當時深圳建設創了多個全國第一,在美術界也一樣。80年代,全國第一個文化藝術合資企業博雅藝術公司在深圳成立,并于1993年舉辦了“93博雅油畫大獎賽”。當時主辦方邀請吳冠中擔當評委,吳老一口應承。“當時吳老已經非常有名,但還對深圳的事情很關心。更讓人感動的是,他這個評委跟現在‘只掛名不過問’的評委不同,而是躬身親為。”郭炳安說。當時,全國各地幾千份參加比賽的作品照片寄到了北京,吳冠中不辭勞苦地一張張甄選后,再將入圍照片寄來深圳。爾后,吳老還親自飛到深圳參與最終評選,讓一同參與籌備活動的工作人員感嘆不已。
進入新世紀,吳冠中在畫壇已是蜚聲遐邇。2001年,時任關山月美術館常務副館長的郭炳安在關館主辦了“16年后——深圳美術節回顧邀請展”。16年前參與到美術節中的中青年畫家們已成為中國當代美術的中流砥柱,不少藝術家更是聲名顯赫、名動四方。不幸的是,他們當中不少已駕鶴西去。80高齡的吳冠中由于身體欠安也沒有前來,但他卻為該展寫了長長的一篇前言,表達對深圳藝術事業的支持:“16年來,青年少年步入中年,老年又向中年呼喚,而藝術的青春卻顯得分外亮麗!”
“20多年來,深圳美術事業邁開的每一步,幾乎都能看到吳老的身影,吳老對深圳的關懷一直沒有間斷。”郭炳安說,“深圳的美術事業的基石都是由這些老前輩鋪墊下來的,今天的人一定要謹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