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一片低迷的情況下,香港以驕人的拍賣業績,超越了紐約、倫敦,成為了國際藝術品拍賣行業的焦點。在過去的2009年, 香港的藝術品拍賣不僅迅速扭轉了金融危機后的市場頹勢,更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奪得了舉足輕重的市場份額。
中國藏家的崛起 推動亞洲市場復蘇
2009年,因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得西方國家的經濟遭到嚴重萎縮。相比之下,中國的經濟不跌反升,以8.7%的增長速度引領國際。在抵制金融危機的同時,也出現了少有的經濟繁榮。在去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品拍賣會上,中國藏家的活躍度尤為明顯。
2009年秋拍,僅佳士得一家,中國的買家就占總數的20%,在舉行的各類排場中,許多拍場榜首的拍品也均由中國買家奪得。有中國買家支撐的亞洲市場,以強勁的購買力使得香港佳士得越過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和陰影。這也使得佳士得高層很樂意派他們的“王牌”——原歐洲區總裁Francois Curiel先生到香港,這位佳士得元老級人物的來意很明顯,就是為了開發中國內地這塊遠東最大的新市場,同時也是目前佳士得最大的目標市場。
剛閉幕的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中,二十億港元的成交額刷新了香港蘇富比歷年來的成交記錄。在中國書畫、中國瓷器工藝品、名貴腕表、珠寶翡翠專場,均創香港蘇富比拍賣歷年最高成交額,并在多項拍品中刷新世界拍賣記錄。
在蘇富比的拍賣現場,來自中國內地的競買人競爭非常激烈,傅抱石的《對奕圖》高出估價的五倍成交;清乾隆御制《九如靈芝》圖如意以200萬美元,刷新竹雕世界拍賣紀錄;清乾隆帝御寶題詩《太上皇帝》白玉圓璽以1,229萬美元,刷新御制玉璽和白玉兩項世界拍賣紀錄;清十八世紀御制朝珠以870萬美元,高出估價五倍刷新御制珠寶世界拍賣紀錄等。一位來自中國的收藏家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嚴重的次貸危機,使得拍賣行更加看重拍品的質量,國外中國稀世藏品的回流,吸引了大量的中國藏家。
據香港蘇富比提供的數據,近年來內地買家的成交額迅速增長,2008年春拍和秋拍分別占總成交額的14%和18%。2009年春拍和秋拍則躍升到了21%和37%,首次超過香港本地買家,位居總成交額首位。據文匯報的報道,香港佳士得在去年秋拍的買家中,內地買家占去了60%,在珠寶、古董、中國書畫等專場買走了21%的拍品,在中國古董拍賣方面,超越歐美買家位居首位。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告訴我們,過去內地買家主要偏好古董工藝品和文房用品。近兩年,他們開始大量購買中國書畫和紅色題材的油畫,并開始嘗試大鉆石和名酒、手表的拍賣。程壽康強調將向中國買家大力推薦西方藝術品和海外珠寶,以喚起他們新的興趣和口味。
去年嚴重的信貸危機中,香港蘇富比藝術品拍賣近40%的成交額,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他們幾乎包攬了各大拍賣門類價格最高的藝術品,成為蘇富比最大的客戶群體。蘇富比內部的分析也確認了亞洲市場的復蘇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香港作為蘇富比的亞洲總部,中國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而蘇富比在紐約的全球總部掛起五星紅旗,也正表明了內地藏家對于亞洲或者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重要性。然而究其深層原因,中國內地藏家的崛起與中國富人消費習慣的轉變和國內拍賣行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中國富人消費習慣轉變 幫助亞洲拍賣業抵御危機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許多的中國富人成了世界頂級奢侈品的消費者。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中,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占全球消費總額的近30%,僅次于排名世界首位的日本。
而近兩年經濟的衰退,使得國際奢侈品消費的熱潮有所減緩。中國的富人也開始從豪華汽車、游艇、私人飛機、豪宅、頂級品牌等轉移至有利于長期投資的藝術品和古董。如此的選擇不僅是謀求投資回報和抵御金融風險,更是他們追求精神滿足和尊貴地位的舉措。中國富人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亞洲的藝術拍賣市場不僅沒有因金融危機而衰退,反而更加的興盛起來。不僅是中國的藝術品拍賣行業進入了“億元時代”,也幫助了亞洲藝術品拍賣市場抵御住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寒風。
當大多數老牌歐洲經濟強國陷入衰退之時,一些新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形成。2009年,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分別達到了8.7%和6%。也使得來自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藏家超越歐美,成為佳士得、蘇富比、寶龍等國際知名拍賣公司的主要客戶群體。對于這些剛剛富裕起來的人們,金融投資對他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再加上“次貸危機”的影響,使得他們對金融方面的投資環境更加的謹慎和小心,具有長期穩定和分散風險的投資方式將更加吸引他們。而藝術品與古董投資在抵御通貨膨脹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比房地產市場具有更廣泛的流通性,而藝術品的審美、裝飾、歷史等價值也極大地吸引著他們的興趣。
中國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藝術品和古董在全球的銷售被國際拍賣行和經銷商所分持,他們所占的市場份額分別是45%和55%。美國一直是國際藝術市場的領先者,英國則在古董市場領跑全球。據artprice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古董和藝術市場銷售額為約42.2億歐元,比2007年高峰期的48.1億歐元下降了12%。其中美國占全球的市場份額下降至35%,英國則上升至34%。到了2009年,美國和英國的聯合市場占有率下降為59%(英國為29%,美國為30%),雙方近乎持平。而中國,在2007年已經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市場。2008年,繼續以9%的國際市場份額占據第三位。2009年中國藝術市場銷售額為4.2億歐元,占國際藝術品與古董市場份額的14%。
從1992年10月30日,深圳敲響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第一槌開始,中國的拍賣行業至今已有十八個年頭了。在這十八年中,中國的拍賣行業從萌芽走到了快速發展,又在金融危機中走向了市場整合和分化階段。據AAMI對近十年來的中國藝術品春拍、秋拍現狀數據分析來看,從2000年春拍的66.4萬元到2009年春拍的688.5萬元,十年內中國春拍的成交額翻了十倍有余。從2000年秋拍的58.6萬元到2009年秋拍的1564.6萬元,十年內中國秋拍的成交額竟增長了近27倍。正如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女士在《2009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國際論壇宣言》中所述: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并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究其本源,也正是中國拍賣行業的發展和強大,才使得中國的藏家更加的專業化和國際化。他們正逐漸走出國門,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