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贈文物)民國 黃地鳳紋七寶燒瓶
孫中山家族文物花落深圳
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1866~1925年),與深圳有著不解之緣。1900年10月,由孫中山策劃的“庚子首義”(即惠州起義),即爆發于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誰能想到,百余年后,這段緣分還能延續?2008年,還是在鹽田,一位“孫”姓本家——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館長孫霄和美籍華人司徒倩女士因緣際會,搭下了文物捐贈的橋梁。原來,這位年逾8旬的老太太司徒倩,正是孫中山次女孫婉的養女。她與養母孫婉、養父戴恩賽在澳門度過了大半歲月。出于對孫氏家族負責的態度,2008年,她將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及女婿戴恩賽、女兒孫婉珍藏和使用的物品1700余件捐獻給深圳博物館。
經過整理,這批多為民國時期的物品大致可分為照片、信札、證章、書籍、文具、瓷器、珠寶、絲織品等數類,基本涵蓋了孫中山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孫中山的革命伴侶陳粹芬與孫氏家族的合影,也包括戴恩賽與民國高層如蔣介石、孫科等往來的親筆書信,還有孫中山外孫女戴成功與宋慶齡、鄧小平、廖承志交流的信札及照片。此外,大量琳瑯滿目的生活用具、游歷外國的照片和日記資料、充滿異國風情的明信片和藝術品,為今人了解一個民國時代的外交官家庭提供了生動直接的史料。
據了解,孫中山和原配夫人盧慕貞育有兩女一男,次女孫婉(1896~1979年)曾留學美國加州大學,歸國后與同為留美學生的戴恩賽成婚。戴恩賽(1894~1955年),廣東五華人,1918年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后任廣東軍政府外交部秘書、國民政府駐巴西全權公使等職,對文物收藏情有獨鐘。戴氏夫婦1949年后定居澳門,與母親盧慕貞長期生活在一起。戴恩賽對文物收藏的獨特興趣,讓他在生活中“別有用心”地保留了大量家族器物。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表示:“正是戴恩賽的細心,才如此完好地保留文物。為后人研究‘民國第一家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剖面。”
110年前,鹽田三洲田的庚子首義吹響了辛亥革命的前奏曲。110年后的這個夏天,一批來自美國、澳門的孫中山家族文物,再次攪熱鵬城關于“國父”的記憶。6月12日,中國文化遺產日當天,《大善之美——深圳博物館藏社會捐贈文物精華展》選粹在深圳博物館新館隆重開幕。在這批捐贈文物展中,尤以孫中山家族文物最為搶眼。
琳瑯滿目的瓷器銀器、色澤艷麗的珠寶首飾、整理有序的照片信札……這批首次公開的文物,立體而生動地還原了“民國第一家庭”的生活細貌。展覽開幕10余天來吸引了大量市民到場觀展。這批文物為什么捐給深圳?國父后代如何開枝散葉?國父原配夫人為何一直在澳門居住?針對觀展市民提出的種種疑問,本報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澳門生活
孫中山原配盧慕貞的別樣人生
此次展覽,由于是《大善之美——深圳博物館藏社會捐贈文物精華展》選粹的一部分,因此展出的文物并不是特別多。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有趣的文物吸引了觀展者的眼球。而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更是扣人心弦。比如,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的人生經歷就是觀展者“提問”火力比較集中的一個部分。展覽現場展出了盧慕貞隨身佩戴的純金十字架,以及七十大壽的壽碗等。難道盧慕貞還信教?深圳博物館從事近代史研究的工作人員李婷嫻解答了這個疑問。她表示,盧慕貞信奉基督教,一度還擔任澳門浸信會會佐。會佐是基督教浸信會的一個終身職份。盧慕貞信教與孫中山的勸導有關。而信仰基督教在民國上層社會中較為普遍。
李婷嫻還告訴記者,盧慕貞(1867-1952)是廣東香山縣(今屬珠海市金鼎外沙鄉)人,是孫中山先生原配夫人。1885年5月與孫中山結婚,育有兒子孫科、女兒孫和孫婉。1915年盧慕貞與孫中山離婚,移居澳門。“澳門的房子,是孫中山早年在澳門行醫時出資興建的。離異后,供盧慕貞居住。”李婷嫻說。盧慕貞子女三人中,除了長女孫早夭,所余孫科和孫婉都事母至孝。孫婉經常陪在母親身邊,1949年以后孫婉和丈夫戴恩賽遷居澳門奉養母親,孫科在工作之余也經常攜家人去澳門探望。“1949年,國民黨曾派人游說盧慕貞移居臺灣,但是盧慕貞拒絕了。一直在澳門住到終老。”
除卻盧慕貞的人生引人關注之外,盧老太太與子女在澳門的生活用具,同樣令觀者贊嘆。無論是訂制的精美瓷器,還是成套的純銀刀叉、象牙雕花的餐巾扣、錫盒包裝的廈門鐵觀音……不少觀者感嘆說,孫家人在澳門的生活即使放到今日來看,也是絕對的“上流+奢華”。然而,深圳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婷嫻卻不這么看,她認為孫家人在澳門的生活并不特別富裕。“有封戴恩賽寫給孫科和蔣介石的信中提到需要一些出國治病的費用。”李婷嫻說,“這些器物相當一部分是民國時期的。”李婷嫻還表示,從目前深博掌握的材料看,沒有證據表明國民黨向澳門孫家支付生活費。李婷嫻推測說:“生活用度主要由女婿戴恩賽承擔。戴恩賽有積蓄,而且他還擔任總理紀念中學的校長有工資。另外,孫科也會給母親盧慕貞一些家用。”
高才女婿
戴恩賽成家族文化遺產守護者
這批展品,今時今日能呈現在世人眼前,孫中山的女婿戴恩賽可謂功不可沒。那么這位高才的博士女婿,又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呢?據李婷嫻介紹,戴恩賽,是廣東長樂(今五華)人,光緒十八年(1892)出生于香港。民國2年(1913)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堂,后就讀于北京清華留美預科學校。1914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國際法,1918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論文為《中國的條約口岸——外交學視角下的研究》(展覽中有展出)。
同年回國,戴恩賽任廣東軍政府外交部秘書、政治組組長。1921年任梧州市政廳長。1921年3月與孫中山次女孫婉在澳門結婚,婚禮非常儉樸。1923年10月,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財政部梧州關監督兼外交部特派廣西交涉員。1925年初孫中山病重時在北京侍疾,為孫中山遺囑證明人之一,并為孫中山守靈。
1925年任廣東治河督辦,任后治宋隆潦患,建宋隆基閘,貢獻頗多。此次展覽中的“拯民饑溺”橫幅就是宋隆商民感恩所贈(這條橫幅由廣州安利坊制造,長450厘米,寬136厘米,正面為紅色絲緞,上用金線繡“拯民饑溺”以及題跋;反面為白色棉布,上繡山水畫一幅;下墜五彩流蘇)。1929年任駐巴西公使。1937年年4月任財政部粵海關監督。1949年10月,回澳門生活。1952年聞子戴永豐死訊,受刺激而腦溢血癱瘓,1955年1月16日在澳門去世。
李婷嫻還告訴記者,孫婉和戴思賽結婚后,夫妻恩愛。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這年冬天,外孫女戴成功在香港出生,時值孫中山在桂林準備北伐,殷望一舉成功,就賜名“成功”。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登永豐艦(按:即今中山艦)指揮討逆,度過了艱苦卓絕的55天。次年夏,孫婉在香港又生一子,孫中山為了紀念去年在永豐艦蒙難事,就賜名外孫叫“永豐”。
戴永豐1952年因病逝世,戴恩賽因唯一愛子突然逝世,悲傷過度,由此患病不起,于1955年在澳門逝世,享年6l歲。遺下的戴成功,與其母相依為命,終生未嫁,極為孝順。孫婉在1979年逝世,享年83歲。戴永豐、戴成功均無后代,這也是為什么這批文物由孫婉養女司徒倩捐贈的原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