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7年10月9日晚上8:31
地點:北京楊運高工作室
采訪人:韓偉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碩士)
韓偉華(以下簡稱為韓),兩天前就在朋友處聽說你作品獲獎的事,現在證實了,恭喜你。不過我覺得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我親眼目睹了這幾年你在求藝道路上的艱辛與執著,所以能得到專家及同行的認可也是順理成章的。觀看(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獲得金獎的作品《紅河魂》。畫面非常精彩,氣勢博大且很耐讀,繪畫語言上跟之前的創作也形成了較大的對觀,里面現了很多的因素。盡管這一段大家各忙各的有好長時間沒有見面了,但總能在朋友處不斷聽到你作品獲獎的消息,這次看了近作果然讓人眼前一亮,畫面從形式到筆墨都有很大的變化。一晃四年過去了,由200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黎昌杯”首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的金獎作品《紅河行》到眼前下2007年百家金陵畫展金獎作品《紅河魂》,請你自己梳理一下這幾年作品創作風格的形成與演變的脈絡吧!
楊運高(以下簡稱為楊):2003年創作的那幅《紅河行》和這一幅《紅河魂》都是取材于廣西的母親河——紅水河。2003年畫的這幅作品只是當時創作風格的一幅代表作。《紅河行》系列是一批作品,當時這批作品創作方法上使用了純粹的線條來造型,這也是在繪畫的領域里尋找著一種語言,一種適合我的畫面,適合我個人氣質的繪畫語言。經過多次反復嘗試之后,采用這種純粹以線為主,寫山用繁筆,寫水用簡筆。形成大疏大密的對比效果,然后運用組畫的表現方式,傳達一種純粹、冷逸、幽靜的意境,那是我當時所追求的東西。因為我當時比較傾向于元代的繪畫,創作上間接會受到黃公望、倪瓚、王蒙這些元代畫家的影響,畫面追求一種靜氣;二是創新的沖動,力求打破傳統山水畫的表現模式,而采作了這種純粹線條來構成畫面的單純的繪畫語言的形式,我認為當時的作品基本上解決了我想要過到的境地。
紅河魂之高速隧道
韓:在《紅河行》中線條的這種組合給人的感覺形式感特別強,而且跟以往的傳統繪畫拉開了距離,畫面的兩邊是作書法做的效果。
楊:對,背景是采用書法提跋。
韓:這樣的話,作品在形式感上就更強了,像這樣的作品如果出現在合國性的畫展睛,我想其效果絕對是跳躍的,耀眼的,能與其它作品絕對拉開距離的。但是現在我看了你最近《紅河魂》這幅作品之后,這里面出現了更多的除了骨之外,更多肉的東西,這種東西,與你之前的風格有所不同。因為你形成了一種風格而且又有有所突破,這個是非常難得的,尤其是對于中國畫來說,上千年的傳承,它本身的體系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了。
楊:對,特別是山水畫來說,可以說是高山仰止,因為太多的山峰在前面了。《紅河魂》這幅作品當時運作這種手法,我也是根據寫生的感受來畫的,當時是在傍晚暮色降之后,天基本黑了,夕陽的余輝突然打過一束光來,映紅了岸邊的山峰,黑色與紅色形成了完美的組合。這種景象非常壯觀,氣勢博大,這個畫面一直在我腦海里存了很久,河岸的翠竹、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鄉間小道、暮歸的大叔、騎在牛背上的小哥與黑紅相間的山峰相呼應,一派世外桃園之景,經常有種把它重新表現出來的沖運。在畢業創作時候,畫了一幅這樣的,經營位置上做了幾次修改之后,最后定稿創作了這幅大畫。
韓:我覺得2003年《紅河行》這幅作品,當時獲得了金獎,而且得到了著名藝術評論家邵先生在藝術上的肯定,這個風格前后,你也連續畫了很多。
楊;畫了一批。
韓:而且朋友們也覺得非常好,這樣的話,一旦一個畫家形成風格的話,他自然會有市場的追捧或者是藏家的認可,可能隨著這個風格就一直往下走了。你在形成自己的風格后又去探索新的東西,這是很有風險的,你是怎么考慮這個問題的?
楊:我覺得藝術最主要一個是真誠,一個是勇于創新,真誠就是你面你所要表現的景物時,是有感而發的是你自己真情實感的流露。《紅河行》這幅組畫就是依據寫生的感受創作出來的,當時是秋季,下直樹木凋零之時,站在山頂眺望紅河兩岸,蒼蒼茫茫、兩岸群峰連綿不斷,山與樹渾然一體,有一種冷逸與幽靜的意境。這是我對紅灑的第一印象吧,并且它永遠存我腦海里,《紅河行》就是根據這種感受加上創新的沖動動作出來的。而《紅河魂》這幅作品也是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當時夕陽的余輝灑在紅河兩岸的山峰,這個精彩的畫面持續了一分鐘左右,寫生是來不及的,只有記在腦海里面,匆匆拍了兩張照片,這個畫面上就過了。
韓:我覺得你的發展,雖然說直接面對的是自己的感受,但還是在豐富和完善這種風格,而且是沿著這個線索是累計著往前走,我覺得這個非常好,《紅河行》包括《紅河魂》系列的其它作品都是這樣走。
楊:是的,《紅河行》系列和《紅河魂》系列我都畫了一批,但并非是因為這兩幅獲將之后而畫的,而是從這批作品中挑選出這兩幅來參加展覽的,是這兩組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
韓:你的畫畫里有很強的地域性,這個我覺和很難、也很好。因為很多人畫山水不考慮地域特征,看不出是哪里的山水。我覺得您作為一個廣在南方長大的畫家,畫出這樣一種風格,即當地的地域,甚至是當地的文化,結合得如此緊密是很難得的。
楊:對于一個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故鄉永遠是他思念的方向。雖然身處京城,但家鄉的一草一木,時常浮現在我眼前,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遙遠。每天晚上閉上眼睛,家鄉的山山水水、河岸的翠竹、還有房前屋后的菜地,便在我的腦浮動,白天睜開雙眼,面對的又是都市的喧囂。所以表現故鄉的山水就成了我創作的最好題材,一想起故鄉就有創作的沖動。再加上大學時受過嚴格的對景寫生訓練,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這樣到了宣紙上就釋放自如了。
韓:中國的山水畫自古就不是一個風景的描述。
楊:對,和風景還不完全一回事,山水畫的非常強烈的主觀的因素在里面,寄托著深厚的文人情懷,特別是元代的山水,它是文人隱居山林抒情之物,逸筆草草、抒寫胸中之意 。
韓:我覺得你的畫是有感受的,有經營的去畫,跟時下的陋習形成很大的區分,尤其這里面我覺得有兩個地方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就是被映紅的山頭用很重的色彩去表現。這樣的顏色在傳統的山水畫是很難看得到的,這樣的顏色可能也會出現一種符號,這也是當代繪畫里面特別強調個人出場的。
楊:這種手法主要為了表現出當時的夕陽打在山峰上面那種很強烈的黑色與紅色的對比,只是為了表現這樣一種對景物的感受而采用的表現手法。
韓:但是我覺得可貴的是把學院的一種觀察的方法用到山水畫創作上去,山水畫要想有所突破,可能需要有它山之石,或者另外的一些東西,邊緣學科的一種相互交叉。雖然你是學中國畫的,我覺得油畫的一些觀念或者新藝術一些觀念,已經影響到了70后甚至80后的中國青年水墨畫家。
楊:其實作為一個學院出身的畫家,所有的東西都是相輔相面的,所有學過的東西都應該盡收囊中為我所用,包括西方的構成理念,油畫的色彩效果,雕塑的厚重感,這些我都會根據我的創作需要添加到畫面中去。況且中國畫傳統以來就是很講究色彩的,像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等。
韓:《紅河魂》這幅畫,從畫面的感覺來看的話,它變成全因素的感覺,這樣的畫可能考慮的東西更多,面會更多,無論是構圖、用線、用色、積墨、留白這些各方面的東西,可能對于一個畫家綜合能力的考驗就更多了。對于一個年輕的一個畫家,去掌控這么大篇幅的這種鴻篇巨制的,在國畫里面很有難度的,你的感受如何。
楊:這就需要功力的訓練,在這之前我經畫了一批兩米乘兩米的大型山水創作,對畫的整體把握已經不成問題了,下來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創作激情與感受,有真情實感加上想表現的創作沖動,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創作一幅大型山水畫就不是難事了。
韓:這樣我覺得這個信息也非常好,因為這樣很容易跟一批畫家拉開很大距離。
楊:我力求創作出來的作品,每幅畫都是用心去畫它,用心畫每一幅畫,一年創作的量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確保能夠希望多出精品。這樣無論是對讀者、對藏家、對自己都是一種負責的態度,每幅畫都有新鮮的感覺,而不是一味的重復。
韓:沿著這樣的脈絡,我想你還會出現更大的高峰。因為從跟蹤觀察你幾年的成果來看是非常地顯著,而且線索非常清查,從畫面探索的方法,學院學養的不斷回歸或才是反復地再去實驗,就像牛的反芻。
楊:因為技法是學古人的東西,學古人的東西是為了學習技法,古人有自己的感覺,有自己的人生經歷,而我們當代人最 要還是要用自己的感受,要用真情去畫畫,技法是可以學古人的,但是觀念和感受是自己的,核心還是在于這些東西。
韓:對,因為一支筆,一個墨塊,我想再過幾百年,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材料還是這個材料。
楊:材料還是這個材料,但是畫是不同的畫,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風格,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感受;我在面對不同的景的時候,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像我另外一個系列作品,除了紅水河系列,就是《崖上人家》這個系列組畫,是以太行山為題材而創作的。當我第一次踏上太行山這片領土的時候,立即被它雄偉與博大的氣勢所征服,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了賈又福先生所作的《太行鐵壁》的意境。巍巍太行雄渾與博大,延綿數百公里,猶如一道銅墻鐵壁,高山、懸崖、石壁,會使你每一根神經,每一個細胞都為了之震撼,讓你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一股創作沖動在內心燃燒起來,大量的寫生之后,回到畫室就迫不及待地將當時的感覺釋放到宣紙上。
韓:清人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法,但是我覺得直白從一個方面去解讀它的話,確實山水畫在新中國時期,尤其是文革這后20年美術里面的發展,到底該怎么樣去探索它;所謂序寫美術史這一段,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呈現,這些探索我覺得可能年輕的藝術家,應該想得更多,你對自己以后的藝術探索,有沒有一個什么樣的方向?
楊:我覺得所謂的這些探索,提出探索這個問題可能更加多的是史論家。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更應該加尊重自己的感受來創作,然后在繪畫語言上面,每個藝術家,把他自己所學的,所吸收的這些養料,用在自己的畫面上,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如果過于注重去專注想它怎么走,要怎么走,可能還不一定能出來,當年李小山提出中國畫會窮途末路,但是中國畫不但沒有窮途末路,反面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效果,面對這種現象,李小山現在也重新說,他說這個問題是沒有必要擔憂的了。
韓:所以以后的創作也是水到渠成。
楊:自然而然由著自己的感受往下創作,而不是很刻意去追求哪一方面,但是大的創作方向還是在走新水墨這一塊。
韓:今天的談話很深入,期待能看到你晚多更精彩、更打動人心的作品出現。
楊運高藝術簡歷
楊運高,祖籍廣東信宜,1979年生于廣西象州,2004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山水工作室碩士研究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獲中國美協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 金獎;“黎昌杯”首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 金獎。
【主要展覽】
2003•《紅河行》獲“黎昌杯”首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 金獎 (中國美術館 )
2004•《河谷無聲》入選中國美協第二屆西部大地情全國山水畫作品展 (廣西區博物館)
•《弄底情韻》獲第十屆全國美展廣西區作品展 銅獎 (廣西區博物館)
•《河谷蒼蒼》獲文化部中國美協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 優秀獎( 北京)
•《百弄印象》獲“黎昌杯”第二屆全國青年國畫年展 銀獎 (中國美術館)
2005•《紅河魂》入選中國美協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代表大會美術特展(合肥)
•作品參加有情緒的水墨紙上作品聯展(北京BIAC藝術中心)
2006•《弄底秋意》入選中國美協第三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貴陽美術館)
•《雨后青山分外明》獲首屆中國-東盟青年藝術作品創作大賽 優秀獎 (南寧)
2007•《紅河余輝映秋峰》參加廣西首屆中青年畫家提名展 (廣西區博物館)
•《紅河魂》獲中國美協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 金獎 (江蘇省美術館)
•《紅河魂之九》參加漓江畫派作品大展 (中國美術館)
• 作品參加首屆亞洲繪畫藝術節(韓國釜山文化會館)
2008•作品參加傳承藝術中心十八周年慶作品展 (北京傳承藝術中心)
•作品參加學院在線–中國“70年代”水墨畫家2008提名展 (江蘇省國畫院展覽館)
•《山中歲月》入選中國美協首屆山水畫藝術雙年展(桂林美術館)
•作品參加50盛典廣西在京藝術家作品展(廣西區博物館)
•《紅河魂》參加中國美協2005--2008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美術館)
2009•作品參加2170中國山水畫展(南京)
•作品參加藝術北京2009--經典藝術博覽會(北京)
•作品參加傳承經典藝術展(北京傳承藝術中心)
2010•作品參加2010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北京)
•作品參加傳承藝術中心二十周年慶作品展 (北京傳承藝術中心)
【作品發表】
《美術》、《美術觀察》、《東方藝術、國畫》、《畫廊》、《美術界》、《美術報》、《中國書畫報》、《藝術報》等多家專業報刊。出版個人畫集《學院派精英——楊運高》、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傳承藝術中心等海內外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機構及姿深收藏家收藏,并有多幅作品在北京翰海、北京華辰等拍賣公司拍出。
聯系電話;13522339119
E—mail;yyg9119@163.co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