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藝術形式,都逃脫不了當時代的評判標準。
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藝術形式,都逃脫不了當時代的評判標準。這是任何哲學、美學大師都無法阻止的事實。而每一個大師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大師之間打仗也屢見不鮮。所以,我們討論評判標準問題,根本不用借助大師的名聲和論斷。因為,即便我們,在評判一件當代藝術作品的好壞時,從來都不會背誦的領袖或大師的語錄去做判斷的,從來就是根據自己的直覺與感受來下結論的。至于這些結論中融合了多少中外大師的智慧,無從考證。有些經驗是人類生命的天賦,不用大師,自可做出權威判斷。比如陽光溫暖、空氣清新、視覺亮麗、聲音悅耳、紅黃藍綠等,我難道還要大師教我嗎?我自己教我就行!所以,在當下討論當代藝術的評價標準,無須大師出場,就憑我們對陽光與空氣的天賦,對顏色與旋律的本能,就基本上能夠說個八九不離十了。
2. 藝術沒有評判標準是不可能的。
藝術沒有評判標準是不可能的。這個標準可能因人而異(文化高低、經驗差異)、因社會而異(先進與落后,開放與保守),但是評判標準必須有。因為評判標準是人的天性,人的生存天性中就存在著對事物的評判標準,這個事物自然也包括藝術。人類社會就是在各類評判標準的不斷確立和改變中成長的。從取火、熟食到制造工具、研磨飾品,人類藝術也是在對評判標準的不斷修飾中發展起來的。
3.標準是動態的
評判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變的,動態的。在古代,由于生產力低下,藝術評判標準的變化是緩慢的,有可能是千年不變。在彩陶時期,藝術的標準在3000年內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現代藝術100年以來,世界藝術發生的變化超過了以往的1萬年。這種變化不是因為沒有評判標準,而恰巧是因為有了不同的評判標準。任何一個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都伴隨著一個標準的出現。因此,標準不是想不想要的問題,而是標準本身就是跟隨著藝術一起產生的。因為任何一個畫家在創造出新的藝術時,必然有一種新的價值判斷和自我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有可能是深思熟慮的,也可能是靈感涌現的,也可能是隨機偶發的,只要藝術作品一成立,標準就出現了。
4.標準本身就意味著創造
所以,藝術的評判標準,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是一種局限,而標準本身就意味著創造,如何制定有利于創造性藝術出現的評判標準,這是我們思考評判標準的主要思路。
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藝術評判的社會標準、體制標準、政治標準、藝術標準、個人標準、群眾標準、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學術標準、學院標準、市場標準、投資標準、投機標準、靜態標準、動態標準之間的關系與區別。事實上,藝術的評判標準后面,就站立著這么多“門神”。
我們知道申請發明專利都是有標準的,其中最重要的標準就是你的發明與創造必須是首創的,首創即原創,而且申請專利必須公示,必須有一定時間的公示期,公示期的目的是要防范有人剽竊抄襲別人的科技成果。國家每年都有評科技創新獎,而評獎的過程就是評判標準的確立過程,最后是在嚴格的評判標準的“限制”下,脫穎而出的科技發明,才能夠獲得最高獎。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因為有“評判標準”,而使得科技發明受到了限制與打擊。
5.關鍵是標準由誰來制定
當代藝術如果是創造性的藝術,那必須有類似“科技發明獎”的評判標準,來測定這個藝術的真正價值。問題是誰來測定,標準由誰來制定。
眾所周知,中國體制內藝術的評判標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無論是中國美協還是地方美協著文化部門舉辦的畫展,都由眾多評委評選,而評委的個人標準就成為展覽的標準。30年來,中國的當代藝術與體制內藝術水火不容,主要是一開始時,體制內藝術標準將當代藝術拒之門外。最著名的案例是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俞曉夫《我輕輕地敲門》被拒絕,引起了轟動。當年的評委詹建俊回憶:“因為當時我們國家美術的開放度,還比較窄。大家對藝術的要求、看法不同,他所關注藝術的更多的角度,跟當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受當時的某一些對藝術理解跟要求的局限,他這張畫當時覺得它還不夠完美,因此沒有給他更高的一個獲獎。”僅僅過了3年,俞曉夫的另一幅畫《一次義演》獲得了1987年首屆中國油畫展的大獎。從拒絕到大獎,對俞曉夫作品的評判標準三年大變身。
然而,對四大金剛張曉剛、方力均、王廣義、岳敏君的作品,體制內畫展幾乎是拒絕了30年,然而,他們的藝術卻得到了國際市場評判標準的認可,并且率領著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界憑借國際市場的支持與體制內展覽分庭抗禮30年,直到2009年他們成為“院士”,才象征地解除了他們的“禁令”。
6.如果沒有了“評判標準”
無論是俞曉夫還是四大金剛,對于他們的作品歷來都是有評判標準的,無論是3年還是30年或者更長,評判標準都是動態的,是可變的。這里對擁有“評判標準”的“權力”提出一個命題,就是如何使得一個評判標準,可以將“動態”由30年縮短成3年,或者能夠直接順應時代,接軌國際?
如果沒有了合理的評判標準,誰的作品都可以進全國美展、進上海雙年展,有這么大的美術館嗎?如果沒有評判標準,誰的作品都可以上“蘇富比”“佳士得”拍賣,全世界有這么多錢嗎?所以,任何有關藝術的行業與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專門管“好壞”的。只有評委認為是“好”的,才可以進門。
7.關于制定“標準”的諸多問題
問題一:評委水準參差不齊怎么辦?評委觀念老化,眼光保守怎么辦?
問題二:評委往往是“地位”決定的,而非水平決定的,更非“評委專業”出身。
問題三:評委往往是各個繪畫門類有地位的畫家,油畫、國畫、版畫、雕塑、連環畫、漫畫、水粉、水彩各個門類的專家,如何來評綜合材料的裝置藝術和數碼影象藝術?各行如隔山,不是因為美協主席就各行通吃。
問題四:當代流行“人人都是藝術家,物物都是藝術品”,如果沒有評判標準,如何區分原創和剽竊?
問題五:一幅創造性作品可能非常陌生,但是是唯一的,原創的。一幅看上去眼熟的作品可能是贗品和抄襲作品,如果沒有評判標準,如何區分?
問題六:如果沒有評判標準,誰都說了不算,誰都說了算,怎樣讓人相信你的藝術?
8.“標準”可能引發保守,沒有標準更加可怕
盡管“評判標準”在大多時間內都是保守的、落伍的,但是沒有標準更可怕。如同應試教育,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也找不出可以替代它的方法。如同評判標準一樣,擁有這個權力的人往往會將這個權力當作特權,可能會由此而產生“腐敗”,這也是藝術評判標準必須付出的成本。
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是一把雙刃劍,你握那邊都可能傷手。但是,即便傷手,也必須要執行,因為如果沒有標準的話,當代藝術就是屠宰場了,到處血肉橫飛,結局更慘!
因此,不是需要不需要評判標準的問題,而是評判標準科學、合理和是否與時俱進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用科學態度、學術思維、合理標準來甄別“真假李逵”。
9. 對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的探討
我覺得當代藝術的評判標準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當代藝術的原創性。
當代藝術是觀念藝術,是以表現觀念為主的藝術,因此觀念的創新性是首要標準,觀念創新體現在是否是第一次表現,是獨創的新觀念藝術,還是模仿類觀念藝術,如果是模仿的當代藝術,還要看時間,如果是第一代模仿者,因為創造了歷史而有可能栽入史冊。如果已經是二次三次模仿,作為創造性價值就沒有了。
中國當代藝術碰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觀念缺少原創性,基本上都是西方當代藝術的泊來品。甄別當代藝術是否原創,需要有深厚的世界當代藝術歷史功底,對世界當代藝術創作十分了解,對各類觀念類當代藝術形式非常熟悉。對是否原創馬上就能夠作出分析。因此,需要評委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市場研究。評委職業化,應該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原創是綜合的,觀念、圖式、材料、技法等各個領域都可以原創。
其次是當代藝術的審美性。
當代藝術是觀念的藝術,是思想藝術,思想是形而上的,是需要通過闡釋來傳播的。闡釋是主觀的,主觀闡釋有兩個特點,一是想象力空間無限,天馬行空,特立獨行。正面說法是拓展思維空間,天高任鳥飛。負面說法是可以胡說八道,因為主觀是不受限制的,即便是濫竽充數,也可以說成是弦外之音。二是主觀闡釋擁有絕對的自由和權力,眾所周知,絕對的權力極易產生“腐敗”,當今社會,腐敗遍野的主要原因,就是權力不受監督。闡釋論者基本上都是“腐敗”分子,因為擁有了絕對的闡釋的權力,就意味著可以更好的“腐敗”。按理說這樣的推理是“小人之心”,難道就沒有正義與高尚的闡釋存在嗎?我其實是愿意相信潔身自好的君子之道,只是當今社會,財富當“盜”,當代藝術已經基本淪為“娼妓”,不是為當權者俯首,就是為當財者掃尾。闡釋者也難以幸免。這當口,如果沒有一個評判標準在那擱著,到頭來,肯定是小人當道,君子蒙難。你當代藝術也就成為鼠盜狗偷的場所。因為小人是最不希望看到“標準”的,“標準”無疑是枷鎖,沒有標準,最得意的就是小人,你銀行門口沒有鎖,金庫里的錢還會剩嗎?
在君子那里,闡釋是思想,是引領人們走向審美的崎嶇山路,無限風光在險峰。可在小人那里,闡釋就是遮羞布,就是蒙面大盜。所以,在一個君子極難產生的背景下,我寧肯相信標準,前提是經過各方論證的,基本符合當代藝術規律的標準,這個標準,需要學者、藝術家、觀眾共同探討而得出,不能夠有一家說了算。現在基本上是誰有錢誰說了算,學者的標準都被錢牽著鼻子的。
當代藝術的審美性,在觀念之外,還應該有形式,有經典永恒的美學形式標準。一切符合人性審美的標準都是永恒的,不可能被取代與淘汰的!
其三是技術。技術的價值是永恒的
因為技術背后是時間,時間背后是生命,只要是凝聚著生命與時間的藝術,無論是表現為技術、工藝還是技巧,它都是永恒地具有價值。極端的技巧和極端的藝術具有等同的價值和地位,這是世界歷史已經早已經證實的。當代藝術是排斥技巧的,排斥技巧意味著排斥時間和生命。事實上,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是不排斥技巧和工藝的。我們知道杜尚有唾手可得的“泉”,他也有絞盡腦汁的“下樓梯的女人”和杜尚自認為畢生最重要的一件藝術品是《大玻璃——被獨身漢們剝光衣服的新娘》。
當我們看到一些當代藝術作品,以極其簡陋的材料和拙劣的表現技術,打腫臉充胖子的時候,我感到的只是可笑。沒有一點技術含量的當代藝術,充其量只是一群小丑,可以博人一笑,沒有任何“剩余價值”可供保留。
因此,技巧、技術、難度、絕技、時間強度、難以復制性,這些藝術技巧的普遍規律,在當代藝術中依然可以存在。
第四是當代藝術的中國符號,中國面孔和中國思維。
我們看到的很多所謂的當代藝術作品,基本上是西方的私生子,或者是外國思想借用了中國身子。有的幾乎就是原搬原抄。當代藝術走模仿的道路不是不可以,從學生習作開始,畫石膏靜物都可以,但是,當今任何畫展,有誰拿素描色彩習作當作品呢?因此,很多當代藝術作品,充其量就是傳統繪畫中的素描與色彩習作,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由于沒有評判標準,這些當代藝術的“習作”就被偷襲成功,而竊取了眼球與市場,甚至,成為了欺世盜名的“名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研究和學術沒有評判標準,讓濫竽充數者得以謀生。
第五是藝術家資歷。
盡管在傳統繪畫領域,藝術家資歷是第一價值標準而被“當代藝術”所不屑。于是當代藝術領域成為年輕藝術家冒險的樂園。于是比年輕,比大膽,比“敢”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主要線索,盡管,創造與突破往往來自于義無返顧的勇敢,但是,鹵莽與無知的結局在很大程度都是“送死”。因為在抵達成功的道路上,布滿了探索者的尸體。而我們的闡釋者,往往把尸體當成了紀念碑,當成了成功的勛章。
沒有藝術資歷的“成功者‘是不可靠的。
評價當代藝術的標準還有很多思路和方法,任何一種思路和方法都不是終極的,都只是認識途中歇腳的涼亭。標準是可變的,應變的。但是千變萬化,變化是永遠的不變。也就是說標準的要素可變,但是標準本身的存在是不可改變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