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當代藝術,北京的“798”藝術區幾乎成為了一個代名詞。798 藝術區位于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原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從2001年開始,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藝術家開始集聚798廠,他們以藝術家獨有的眼光發現了此處對從事藝術工作的獨特優勢。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后,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國際化色彩的 “SOHO 式藝術聚落”和“LOFT 生活方式”,引起了國內外相當程度的關注。經由當代藝術、建筑空間、文化產業與歷史文脈及城市生活環境的有機結合,798已經演化為一個文化概念,對各類專業人士及普通大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間的觀念上也產生不小的影響。
目前的798 已具規模,畫廊林林總總,作品之多,觀念之新經常出乎我的意料,在感嘆國內經濟飛速的發展給當代藝術帶來了新氣象的同時,也就不奇怪為什么前幾年美國紐約蘇富比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創造了從未有過的傲人業績,以至引起對國際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另眼相看。藝術品市場的業績不僅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地位攀高,也可以這么說,中國當代藝術已從世界當代藝術之邊緣晉級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早些年,陳逸飛、丁紹光在美國藝術商品市場上創造的價位與紅火程度,足以讓國人驚訝不已,可美國的當代美術館并不買市場的賬去收藏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收藏興趣點似乎集中在與當下主流文化發生碰撞的杰出作品,且不以市場的現有價格高低決定收藏取向。這么些年過去了,國內藝術家為什么不以這兩位藝術家價位之高同他們作品的學術價值畫上等號?所以,學術價值的權衡在每一位藝術家心中還是有桿秤。幾年前,徐冰、蔡國強等人未必有前面提到的兩位藝術家在市場的紅火與財富,卻在當代世界主流藝術發展中留下了足跡。國際眾多美術館的展覽以及收藏記錄了他們不朽的學術定位。
話又說回來,學術性與商品市場永遠是矛盾的、有距離的,藝術家雖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有時也左右不了自己的作品。如果藝術品的目的地是投放市場,就必然多少烙下銅錢的印痕。
在798,只要我們仔細看一下畫廊的作品價位,會發現許多作品的價位之高其實已超出西方同等級別的藝術品價位。如果這說明了國內消費市場的富足程度和有錢階級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學術及價格的認同與接受超過西方,那真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幸福生活的開始了。但是,當畫廊告訴我們,消費主體還是國外人士時,我就不解這其中的市場游戲規則,只能保留幾種猜測。要么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世界藝術主流源地,國外藏家舍近求遠,價格上舍賤求貴來中國購買;要么就是畫廊藝術作品價格含有“水分”(一般國際慣例,西方畫廊標價與售價基本一致)。
近幾年,798 的畫廊如雨后春筍般接二連三出現。一些大公司為了上市,需要從事文化藝術行業,也開起了畫廊,這本是一個特殊的文化藝術“商業區”,相信必須經過一些年的泡沫、磨合、淘汰和凈化,畫廊專業經理人的產生以及市場消費群的精心培養才能步入一個成熟的市場化經濟階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