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樓市“速凍”,股市步步收低之際,藝術品市場卻是拍賣額節節向上,新紀錄層出不窮。新的投資要塞正在崛起。
在歷經金融危機的短暫休整后,藝術品投資再度煥發容光。2010年,各大拍賣行春拍捷報頻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6月3日晚黃庭堅的《砥柱銘》經過半小時的激烈競奪后,以3.9億元成交,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達到4.368億元人民幣,打破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紀錄,更是創下中國藝術品成交世界新紀錄,中國書畫亦跨步邁入億元時代。
在史無前例的熱度背后,除了中國投資者出于投資愛好或者保值增值的目的以外,本報采訪發現,有部分企業通過拍賣介入的“秀”,踏上一條避稅暗道。
千億囤積
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以近20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創下歷年單季拍賣最高紀錄;5月18日,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總交易額創出21.28億元人民幣的前內地單季拍賣最高紀錄;6月5日,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賣會總成交額超過人民幣33億元,創中國藝術品單季拍賣最高紀錄。
2007年,國內藝術品市場曾經火熱一時,后因金融危機有所回落。“今年春拍市場的持續升溫,顯然與股市、樓市調整有一定關系。”2002年從證券市場轉入拍賣行業的拍賣師莊先生稱,“不差錢”以及投資渠道的狹窄,令大部分資金只能投向股市和房地產,當這兩個市場形勢不樂觀的時候,資金就要尋找新的投資渠道和增值方式。
有“法人股大王”之稱、高調介入藝術品投資市場的劉益謙,2009年曾豪擲12億投資藝術品,今年6月1日又現身北京保利春拍現場。
他認為,高價藏品往往象征著收藏者在藏界與市場中的身份和影響力,即使不能增值,至少可以保值,所以,在眾多投資領域里,藝術品投資可以算是難得的、既能保本又較安全的投資產品。
他透露:“一般而言,藝術品投資平均年收益率在22%”,但事實上,在其藏品中翻倍的已不在少數。在經過金融危機沖擊后,他預言:藝術品投資市場將是下一個崛起的新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 《文化藍皮書: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稱,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國內外市場規模約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登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位置。
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摩藝術品投資指數”創建人梅建平表示,藝術品投資市場未來能和股市、樓市并駕齊驅成為投資市場“第三極”。藝術品投資的短期波動性比股市、樓市小得多。在過去50年中,藝術品投資的年均投資回報率為10%,股市為10.4%。
梅建平同時表示,在藝術品投資領域,中國的收藏家和投資者們都無疑是初學者,但中國市場和投資者具備與國際大買家抗衡的潛力和資質。
2008年以來,中國以及中國藏家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 “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2009年,北京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創下103億元人民幣的驕人戰績。今年4月蘇富比為期一周的拍賣會上,創中國印章和御用珠寶歷史最高拍價的匿名買家亦是中國人。蘇富比中國和東南亞部高級主管仇國仕曾表示:屢創歷史天價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買家的進入”。
投資路徑
徐先生是上海某畫廊經理人,盡管畫廊有著賣畫的營生,但其主業卻是為企業客戶代做收藏及藝術品投資。其擁有不少江浙企業客戶,“他們有他們的需求”。
“沒有大錢不要做藝術品投資,如果沒有大錢,那起碼得有一家公司。”徐先生表示,藝術品投資是個黑洞,從買賣的那一刻起,就不斷有成本產生,作為持有人,需要有一種現實的心態。
據其介紹,投資藝術品有各種成本,其中一種是拍賣手續費,即拍賣行向買家和賣家收取的費用。各行手續費有很大差別,但普遍會達到拍賣價格的20%或更多。
“這個成本主要是公開拍賣的形式。”徐先生介紹,在拍賣行的操作非常簡單。只要在拍賣公司登記公司名稱以及繳納為數不多的保證金就可以參與競拍。而對于更多的企業來說,資金量不足以直接競拍到滿意的作品,因此更愿意選擇畫廊或者網絡交易。
2010年,隨著房地產市場受到政策調控,股市亦萎靡不振,相當多的熱錢幾乎難覓投資渠道,藝術品市場于是成為首選,也有一些投資者開始關注投資于藝術品的基金。
包括建行、招行、民生、中行等多家商業銀行都于近年推出藝術理財產品,以滿足自身高端客戶的投資需要。而近日,由財政部、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及深圳國際[0.49 2.11%]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等聯合發起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募集規模達60億元。
避稅暗道
與對藝術品投資情有獨鐘的劉益謙不同,相當多的企業家對藝術品投資并無偏好,公開拍賣只能算其高調介入的“秀”。據了解,投資藝術品只是諸多企業的避稅暗道。
國稅總局近幾年持續鎖定電子企業老總、知名藝人等,包括曹興誠、林百里、蔡康永等人以藝術品節稅案。據悉,上述三人在買進藝術品時會取得三聯式發票,作為沖抵銷貨營業稅的進項部分,但未把這些藝術品列入公司財產或者商品存貨。
鑒于此,相當多的公司已經利用稅法漏洞規避了這點,將購入藝術品列入“固定資產”報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唐戀炯表示,依據我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話細則》的規定:單位價值超過2000元并且使用年限超過兩年的,應當作為固定資產。
盡管古玩字畫收藏品并沒有被列入“固定資產”一項,但也沒有明確被排除在外,所以稅務部門在征稅時都將其默認為企業文化投資的經營成本。
上述徐先生也透露,在他參與拍賣行競拍的客戶中,如果要財務入賬,需要登記客戶公司的名稱,或者與徐先生的畫廊簽署協議,以畫廊的名義競拍。競拍成功,拍賣公司會出具一張服務業發票。購買者只要在5年內不將藝術品折現,就可以當成固定資產沖減企業利潤。
一位對民營企業涉足藝術品投資有所了解的技術人士王先生告訴本報,民營企業家大多以企業名義競拍藝術品,標榜做企業博物館,但大部分是復制贗品裝點企業門面,真品卻深鎖柜中。所有開銷都掛在企業賬上,攤入企業經營成本。而這些藝術品作為“經營設施”,年年折舊,最終消耗為零資產。例如:一家公司在5年前以25萬元購入一書法作品,并把這25萬元當作固定資產投入而計入企業成本。之后,每年按20%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成本中扣除。在之后年度中,因為額外增加了5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而可以減少納稅。5年后,該書法作品在會計賬面上就已經是零資產而能隨意處置了。
這不僅從固定資產折舊上做出了企業利潤,而且藝術品歷久彌新,可以作為更高價值的東西繼續留存或者轉讓收益。上述王先生透露,由于方法簡單安全,購買古玩字畫收藏品這種避稅方法被民營企業家大肆利用。
在多種需求的膨脹下,藝術品市場還在被越來越多的資金助推向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