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第二場主題論壇“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12日在蘇州開幕,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論壇上說,中國要讓文化遺產擁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必然使城市更美好。
“各個時期的文化遺產就像一部部史書,記錄著滄桑歲月。保留下文化遺產才能使城市的歷史連綿不絕,才能使人類的發展需求不斷得到滿足,才能使城市散發出歷史的魅力和時代的光彩。”單霽翔認為,當前中國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面對種種問題和挑戰,每一座城市都必須以文化戰略的進行審視,從全局的和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確的創新理念。
2006年6月10日中國設定首個“文化遺產日”,由國家確定文化遺產日,單霽翔認為,這顯示出當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認識高度,也開始了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性轉折。
他指出,當前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方面,也呈現出六個趨勢:從文物保護重視文化要素的保護;從重視靜態遺產保護向重視動態遺產的保護方向發展;從重視文化遺產的點、面的保護已經擴大到空間范圍廣闊的大遺址、文化線路和系列遺產;從重視古代文物,到重視二十世紀遺產、當代遺產保護;從重視過去宮殿、寺廟、教堂、紀念性建筑,到今天重視反映民間普通民眾生活的建筑保護;從重視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保護,向今天同時重視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的方向發展。
“2970多座博物館遍布全國,47000人正進行著史無前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92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相關數據已經匯集……”單霽翔羅列的這一系列數據,展示著當前中國為保護文化遺產做出的努力。他表示,當前,中國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處于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階段。
“今天沒有必要擔心列入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太多,和全球人類的共同需求相比,和我們子孫后代的需要相比,今天我們居住的藍色星球上可供我們保護的文化遺產已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單霽翔提醒,必須爭分奪秒地為當代,更為后代子孫,把更多的文化遺產列入保護之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