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各樣的瓶瓶罐罐,從砍削刨挖的犁耙鋤頭,到各式的搖籃搖床、精致漂亮的籃簍、形狀各異的煙桿、樸實無華的箱屜……這些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是沒有用的“古件兒”,在他眼中無一不是寶貝。82歲的土家老人朱耀,熱衷于收藏一段本民族的歷史,為后代留下一些民間生活的古老片段。 半年收藏500件“寶貝” 說是寶貝,其實都是人們生活中的普通用具。只是有些東西早已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朱耀老人說,這些從人們生活中消失的東西,都有歷史的痕跡。 朱耀老人居住在湖北省宣恩縣高羅鄉板寮村長壽街,退休前是一位教師,1949年畢業于恩施高中。長壽街雖然不長,但在50年前卻熱鬧非凡,因為它是上四川、下湖廣的必經之道。朱耀老人說:“那時還沒有公路,商賈挑夫們翻過東門山后,都要在這里歇腳,‘十八哥哥上萬縣,上挑桐油下挑鹽,擔子又重路又遠,一回能掙幾個錢?’這就是當時挑夫們的順口溜。”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長壽街開始冷落了,昔日的商鋪飯館漸漸被歷史的煙塵封存。但是,具有獨特風情的長壽街民居,依然透出一些往日的韻味。 去年夏季,政府開始對長壽街進行搶修整理。一些房子要翻新了,一些過時的小家具也被他們的主人丟棄在街頭的角落。這時,朱耀萌生了收藏的念頭。 讓朱耀老人沒有想到的是,那些散落在各處的過時小物件,讓他特別欣喜:紡車、燈盞、竹器……一件古物都有一段歷史的烙印,都是一段生活的寫照。 半年間,他收藏的東西達到了500多件。從他的那些藏品中,人們可以還原百年前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 “我收藏的那些東西,至少要3間屋子存放!”老人自豪地說。 每件藏品都是一段歷史 在老人的藏品中,有一組燈具藏品,其中最簡陋的一個燈具,就是用以燃燒松枝的“松根兒燈”。老人的講述,把人們帶回到過去的艱難歲月:煤油是稀罕的奢侈品,老百姓只能用松枝照明。“從松枝到煤油再到現在的電燈,你說這是不是一段歷史?”老人笑著這樣說。 老人收藏的藏品,不僅記錄著一段歷史,也具有民俗研究價值。例如他收藏的“神燈”,是人們祭祀時才能使用。“現在的祭祀活動少了,有些民俗也在失傳……別看這只神燈不起眼,但已經屬于珍品了。”朱耀老人說。 老人的收藏品中,有一種“皂角”。他說,當年他奶奶洗衣服時,皂角屬于稀罕東西,一般情況下舍不得使用。 在落后的年代,當地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許多經驗,比如稻草灰、桐子殼灰、茶籽灰都各有用途,洋荷葉、米湯則可以漂白?,F在,各家各戶都用上洗衣機,肥皂、洗衣粉都挑名牌,“但是不能忘記過去,否則就是背叛。”老人說。 老人癡心收藏不悔 雖說老人已是82歲高齡,但他依然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對生活小物品的收藏,不僅讓即將失傳的生活用品得以保存,也讓朱耀老人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四處收集藏品,可以讓我堅持散步;每收藏到一件有價值的東西,我的心情就非常愉悅……和我一起教書的同事,許多人只剩下一捧黃土了,而我還可以活上幾年呢!” 朱老師從教30余年,對書法、對聯和謎語都有愛好,他的人生也像這些積淀著歷史風塵的收藏品一樣,經歷了輝煌與坎坷的人生。 老人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將他的藏品拍照分類,然后用信封裝好。不論遠近的鄰居,一旦發現有值得珍藏的東西,就給老人送來。老人最大的心愿,則是想讓他的藏品讓更多的人知道,老人說:“也許有人對那些東西不感興趣,但它們畢竟凝聚著我們祖輩的生活智慧,記錄著我們民族的悠久歷史,不能讓它們失傳呀!” 長壽街的搶修工作正在進行,朱耀老人的收藏也正在進行,老人的最大的愿望是,人們能通過他的藏品,記住一段歷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