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技術是一門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工藝技術,又是一門邊緣科學,包含了很多學科和實用技術。在學科方面,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金石學、化學、金屬工藝學、美術鑒賞、鑒定學等;在實用技術方面,有造紙、紡織、鈑金、鑄造、鎏金、油漆、陶瓷、電焊、石刻、色彩、繪畫和書法等。由于文物種類的多樣性,文物價值的珍貴性,文物修復的復雜性等原因,文物修復的技術和手段就必然具有針對性強、精密度高、技藝性巧的特點。
文物修復現狀與原因
文物一般都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保存至今的已屬十分珍稀,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或人為的損害。據有關統計,我國目前從事專業文物修復的人才不到500人,技術成熟的文物修復專家也就400人左右。
隨著我國經濟繁榮、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我們不僅要確立文物修復專業人員對文物的重要性,認識到文物修復人員對社會的杰出貢獻,還要意識到文物修復技術、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在日本,文物修復的老專家被政府宣布為“國寶”。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有的老師傅一生竟沒有傳授一個徒弟,不少身懷絕技的老前輩們悄然離開了人世,導致工藝失傳。
修復人員匱乏原因
學藝的艱苦。學習修復,一是學習乏味單調,二需勤學苦練,三是臟累,屬慢工細活、不能培訓速成的一種職業。即使學,還不能死記硬背,要有悟性,要學多門相關學科。學員往往在學習入門后,才知道修復這一技藝的艱辛。如果不是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做支撐,花大力氣、長時間自學鉆研技術,在修復技術沒有被社會認可之前,恐怕連飯都沒得吃了。
學藝周期長。由于修復的對象是文物,價值一般不可估量,所以要求修復人員對所修文物能做到起死回生。一般學藝需要5~10年,要獨立修復文物沒有10年20年是不行的,想在行業內干出名堂,時間更長。
回報率低。修復人員在文博系統內工資待遇低,與當前“短平快”“體面輕松賺大錢”的就業思潮形成鮮明對比。
職業病危害。長期高強度地低頭操作,使修復人員的頸椎易發生病變,修復細小之處多,對視力的損害也非常大。另外,在與出土文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雖有簡單防護,但是各種不知名稱的霉菌、病毒和藥物的揮發,也會在不經意間侵害修復人員的身體。
職業風險大。每一次接受修復任務,都是一次心理上的考驗。每修一件,操作中都如履薄冰,提心吊膽,生怕出現責任事故。
上述種種因素,使得不少修復專家都不樂意讓自己的子女繼承父業,更別說吸引擁有高學歷的學生從事修復行業。如何在短時間內改善修復人才短缺的局面,更好地保護文物,是我們面臨的關鍵問題。
相關建議
提倡父子傳承和師徒傳承。古語說“學藝不如祖傳、門內自會三分”。在文博系統內提倡父子傳承,采取特招和優厚待遇,培養、發展文物修復人員的子女從事修復工作,國家也可以減輕培養人才的費用。有些修復工作者的修復手藝只教自己的孩子,一些修復大師的子女有這方面的天賦,人品性格也符合要求,修復專家們無后顧之憂,會將自己一生積累的修復技藝毫無保留地進行傳授;或由修復專家挑選有志青年傳授技藝,建立師徒關系,實施文物修復師承制。
放低門檻廣納賢才。適當降低文物修復人員進入博物館的條件,如學歷和外語水平。只要有合格的文物修復保護理論基礎知識成績,熱愛文物修復事業和敬業精神,重點考核他們是否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大膽地引進專業人員。
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文物修復專業人員對文物保護的重要作用,出臺相應政策,支持與保障從事文物修復專業人員的待遇和地位,讓他們無后顧之憂,更好地為保護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作貢獻。湖南黔陽萬壽宮維修工程動工4月29日,古建筑工程技術人員在黔陽古城萬壽宮門樓進行修繕工作。
萬壽宮位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黔陽古城內,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其戲樓、正殿做工考究,圖案精美。由于年代久遠,破損較大。2010年初,洪江市委市政府籌措資金260萬元對其進行大規模的維修。
對文博修復人才短缺的思考
對文博修復人才短缺的思考
對文博修復人才短缺的思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