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槌的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間拍賣上,之前備受關注的趙無極作品《02-01-65》、《14-3-59》均拍出了2082萬港元的高價。作為此次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品的一大亮點,這兩幅趙無極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眾藏家的眼球,它們的高價成交也再度向世人彰顯著大師的市場號召力。
別樣創作別樣風采
作為國際級藝術大師,趙無極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一直都居于領先地位,而其中表現最突出的,當屬大師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比如,創作于該時期的作品《Hommage Tou-Fou》,就曾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以4546萬港元成交,成為當年最昂貴的華人藝術家繪畫作品之一。而在不久前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創作于高峰時期的另一作品《4-4-1959》,也以2080萬港元的身價成交。
趙無極創作高峰期一般是指1955年至上世紀60年代,在這個時期,藝術家創作了“甲骨文系列”作品以及“抽象風景”等。對于藝術家來說,這也是他創作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期,按趙無極的自述,是“繪畫一個階段的結束,或更正確地說,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新階段的開始”。有如開天辟地般,畫家超脫了過去對風景、器物的敘述意趣,以不同的眼光去觀察萬物和創作,以宇宙自然、生命大氣、時間嬗變為他的創作主題,開始描繪各種看不見的東西。同時糅合了中國山水畫、甲骨文、書法、銘文、雕刻等抽象線條及表現元素。
這一時期的創作,無論藝術成就還是產量都十分豐碩。趙無極很多珍貴的、為知名美術館永久收藏的、極富代表意義的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該時期作品有一部分也被藝術家本人收藏,其他的都在當時被著名美術館和機構購入,成為永久珍藏。前面提及的《14-3-59》及《02-01-65》兩幅作品,就是該時期不多見能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
市場抗跌力一流
自2008年以來,藝術品市場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不少藝術家作品都出現了縮水情況。但是,在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趙無極,他的作品卻并不受太大影響。
據有關資料顯示,大師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在金融危機前的身價一般都在千萬元左右。如《16.4.59》就以740萬港元成交;而1956年創作的《京戲》也已有706萬港元的身價。在2009年秋拍中,《17.4.64》作品成交額高達近3817萬港元;作品《19-11-59》以3034萬港元高價成交。今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02-01-65》、《14-3-59》,也均拍出了2082萬港元的高價,由此可見大師作品的抗跌性。
藝術市場上的硬通貨
趙無極的作品得到充分認知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一些畫廊開始注意趙無極的作品。90年代后期,趙無極作品開始頻頻現身拍賣市場,而且不時地書寫和刷新成交記錄。
目前趙無極作品的最高成交價者是創作于1956年的《Hommage Tou-Fou》,身價高達4546萬港元。這件多次出版著錄并參展的作品,堪為藝術家高峰時期的力作,摘得頭籌也是情理之中的。此外,大師其他時期創作的佳作也成了市場上熱捧的對象。如1985年創作的《June-October 85》,是一件尺幅巨大的作品,極好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書畫的磅礴氣勢,不愧為大師的巔峰之作。該作品在2005年時,以1804萬港元的高價易主。再如1978年創作的《10-3-78》,在201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也創造了1522萬港元的佳績。
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地拍賣市場上,趙無極的作品還屬稀罕物,不像香港拍場那樣,每季都是常客。不過,近兩年這一狀況有所改觀,而且也屢屢有不俗的表現。像2008年現身北京保利拍場的《1.12.81》,就在藏家的爭奪中,取得了1097.6萬元的戰績;而藝術家創作于2001年至2002年的《31.08.2001-09.09.2002》作品,在翰海拍場上以705.6萬元的高價成交,讓人矚目。由此可見,趙無極堪為藝術市場上的藍籌股,其后市值得期待。
趙無極簡介:
趙無極1921年生于北平一書香世家。其家族淵源久遠,族譜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趙無極自小即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偽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制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對繪畫藝術倍感興趣與好奇,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起成為畫家的抱負。
1935年14歲時,他入杭州美專就讀,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兒到畫油畫,其中也學習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們所謂的“ 具象”時期。 1941年,趙無極舉行首次個展,但他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他盼望有一種更令他滿意的訓練。于是他在1948年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同、布蘭姆等人,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奇美術館長艾利塞夫熟悉,與詩人米修結為莫逆,而他與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結識。
他的繪畫在巴黎獲得全面開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他一面作畫、一面思索,西方繪畫發亦已達到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繼續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將他的繪畫帶到另一個階段。之后,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趙無極從塞尚、畢卡索過渡到克利,此時藝術也從架構一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隨機創作的階段。至此,觀眾已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來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年的作品“靜物”,即是此類轉型作品的典范。畫面中隨意置放一些乾樹枝及雜物,造型奇特且充滿荒涼、神秘的氣氛。對藝術家而言,靜物是色彩與符號,在一定光線下,配上各種冷暖色調的合,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 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僅在畫布背面注明創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漸擺脫一切法則,恣意地揮灑他的自由,以各種創新組合的方式去表達內在的需求與感受。
趙無極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注入了較多的溫情與靈逸。激情與對立則逐漸溶進云彩或水氣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馬諦斯致敬”,人們可以發現他的改變,他較注重畫面的調和,色彩更為流暢。如果說文字符號是他們創作的里程碑,則色彩的運用則擴張了藝術家的繪畫語言。
一直到今天,年屆80多的趙無極仍孜孜不倦地創作,他曾說:“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涂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與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