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廊業生存4部曲之生態篇展望篇
我們之所以結合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客觀地評述中國畫廊的生存現狀,原因誠然不是唱衰中國的畫廊業,而是試圖通過建設性的批評、探討等,促使畫廊行業進一步規范,營運水平不斷提高,改變當下普遍存在的“賣畫如賣菜”的現狀,以期在不久的將來,畫廊成為藏界進行藝術品投資的最佳場所。
以行業協會 規范混亂的市場 眾所周知,國際藝術品市場的拍賣行與畫廊是分工明確的依存聯盟,前者專職于少量精品的藝術品交易,后者則負責培育、推介藝術家。在歐美的許多國家中,衡量一位藝術家的身價不是以獲獎或頭銜為標準,而是看其簽約的畫廊是否權威。然而世人皆知的是: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拍賣行則完全搶了畫廊的風頭,取代了其某些重要功能。這恰恰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中國畫廊業的發展潛力。 中國藝術品市場起步較晚,剛剛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畫廊業也正在建設之中,遠沒有進入繁榮階段,更沒有形成西方“畫廊”概念中完善的運作機制和行業規則。我們曾提到:許多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沒有經過畫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級市場上拍出了驚人的價格,說明市場流通環節中一級市場“功能性”的缺失,甚至說明所謂“一級市場”本身就是缺失的。而藝術品拍賣幾乎被當作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代稱,成為藝術品特別是繪畫流通領域的第一風向標則最能體現這種不正常的功能缺失。 曾一時,拍賣行擔憂自己被傳統角色遠遠甩在市場后面,便開始“搶鏡頭”、“塑造”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拍賣市場的如此火爆已經僭越了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統計:目前,全國有八百多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一年舉行約千場拍賣會,拍賣總額達二百二十多億元人民幣,除了目標明確地走高端市場的一些大公司外,數目眾多的小公司居然代替了畫廊的位置,操縱起了藝術品一級市場。西沐研究員表示:“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現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缺少一套規范完整的市場制度與行業守則,致使國內拍賣業看上去很紅火,實際上其中大量涌現的是原本根本進不了拍賣行的作品。”要想改變這種局面,著名律師朱永平說:“必須完善現行《拍賣法》,因為它‘三不保’(不保真、不保質和不保量),加重拍賣行和送拍方的責任。” 同時,如果放任畫廊“低位運行”,則不利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藝術品拍賣會也會有“放大”效應,甚至為追求“紀錄”而有不誠信行動。對此,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許欽松呼吁:“我們應該盡快成立如銀監會一樣的機構,制訂完善的行業規則,加大對書畫市場的監管力度。” 毋庸諱言,畫廊按照綜合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價格的做法還是較為真實合理的。另外,比起一家拍賣行一般每年只舉行次數有限的拍賣會,畫廊能隨時隨地待客,更有利于藝術品市場的平穩發展。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應進一步將藝術品市場的基礎向畫廊歸位,——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基本戰略。 優秀畫作的學術價值亟須重視 優秀書畫作品的市場價值和學術價值是相輔相成的,即便有些優秀作品當下處于曲高和寡的非正常境況,譬如尚濤的格調高雅、筆墨重拙的大寫意花鳥、黃一瀚的直面新人類生活的“卡通一代”、鷗洋含蓄抽象的意象油畫等,但隨著國民審美素質的提高,其雙重價值會逐漸被大眾接受,所以畫廊理應一視同仁地對待這類畫作的市場價值和學術價值。然而,由于畫廊經營者的素質等原因,現實卻是今天的多數畫廊看重的是畫作的市場價值,而把學術價值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毋庸置疑,畫廊舉辦展覽的目的是收藏作品、賣畫、推介藝術家。但是,對于內地的大多數畫廊來說,舉辦畫展并沒有考慮畫作的學術價值,而是把畫展變成了純粹的“展示”與銷售。用許欽松的話說就是:“現在不少畫廊賣畫就像菜市場賣青菜,過一下手賺個差價。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應該把畫作的市場價值和學術價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銷售,這樣才能讓優秀的美術作品充分彰顯其價值。”把畫作當青菜經營的惡果便是:藝術家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畫廊為了獲取更大利潤,批評家為了爭取更為豐厚的回報,在藝術品市場上自覺進入一種“合謀”狀態。我們也曾在《藝術批評 請走出與藝術家“合謀”的小圈子》抨擊過這種禍亂藝術品市場的不正常行為。此外,畫廊還要在保持自己的學術品位和滿足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之間進行痛苦抉擇,最終在利益面前妥協。而對于策展人來說,價碼開出來不能不操作,面對各種層次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要說好話,策展人的解讀變成了畫廊辦展、推介藝術家的武器。 目前,雖然環境的惡化并未使展覽成為畫廊經營的一個普遍趨勢,但展覽在畫廊經營中的作用并未降低。與前幾年某些畫廊一年舉辦多達二十幾個展覽的蔚為壯觀的景象相比,今天的畫廊似乎冷靜了許多,因為生存成了一種要務。2009年,中國畫廊業未進入一個展覽年,卻進入了為生存而斗爭、掙扎的時代。在惡劣的大環境下,真正有價值、值得稱道的展覽顯得尤為稀少。所以,畫廊只有懷著一種嚴肅、負責的心態去策劃各種展覽,重視優秀作品的學術價值,才能在困境中真正改變今天悲慘的局面。 國家公共藝術 政策力度應加大 在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的歷史時期,在藝術品市場這個新興的行業中,國家如何關注其市場主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畫廊業,如何在越來越強的國際化特質與所在地域的本土化特質不可避免的沖突中發展壯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從發展的過程來說,這種內外競爭的格局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自身發展的結果,也是大環境的催生物。在這個趨勢中,縱覽2009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畫廊業的發展態勢,調整的背后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嚴峻危機。當然,如何將這種危機不斷轉化為機遇,這就需要全社會對畫廊業的認知與重視,因為它是一個藝術企業,關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因此,提高認識、加強國家在畫廊業發展過程的國家公共藝術政策力度尤為關鍵。 那么,國家公共藝術政策力度應如何加強呢?西沐認為:首先要設立旨在扶植重點藝術創作工作的政策性藝術創作基金;其次,實行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畫廊代理制,即一個畫家從未成名一直到成名的過程都由畫廊代理,在此基礎上實現畫家、畫廊雙贏;再次,舉辦政府支持的藝術展會。政府支持的藝術展會是政府體制對藝術接納程度的“晴雨表”和“信號臺”,參展作品被看做是一種學術認定,學術和人格好的策展人受到藝術圈同仁的尊重;最后,藝術市場多方整合。具體做法是約請國內著名批評家、藝術家和策展人,組成學術委員會,推出由名牌獨立策展人策劃的主題展,并組織大眾傳媒對藝術進行報道,這就是整合了政府、媒體、企業和公眾資源而形成的具有主題性、實驗性和探索性的藝術運作。 他山之石 西方藝術品市場中承上啟下的畫廊 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統計:目前,全球藝術品的營銷金額已近四百億美元。而在這個龐大的藝術品市場中,西方畫廊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就全球范圍來講,美國仍然是藝術品市場最發達、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尤其是近些年來,美國公眾已經開始將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項目,刺激著美國藝術品拍賣業和畫廊業的迅速發展,這些都與美國藝術品市場中相對完善的法律監管制度以及對投資人利益有效保護的體系關系十分密切,這些機制確保了對市場的激勵與約束。同時,完善的畫廊代理人制度對市場的繁榮與發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西沐介紹,美國的畫廊作為藝術品流通環節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肩負著推動美國藝術作品走向商業化、市場化的重要責任,其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作用可供我們的從業人員參考: 一、提供藝術品代理服務和銷售服務,為投資者提供精選藝術作品; 二、發現和發掘具有潛力的、正在崛起的藝術家。畫廊不僅承擔藝術品的銷售作用,也在藝術家、消費者和市場之間進行溝通,指導藝術家的發展方向; 三、承擔著培養新人和推廣新藝術家的重任,不僅需要在美國為他們進行本土宣傳、推廣,還需要在世界著名的藝術展覽會、專題活動、高級主體會議上對簽約的藝術家進行包裝和推廣; 四、為機構和私人收藏家提供美術作品、裝飾藝術、收藏品等專業的鑒定、評估服務; 五、為藝術品的收藏家和愛好者提供專業服務。通常,畫廊都聘請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士。他們對藝術品市場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斷能力; 六、通過市場分析數據,包括作品銷售數據、未來作品的價格趨勢、畫家的歷史數據等,為藝術品的收藏家和投資人提供專業的服務。 總之,西方畫廊圍繞著藝術品的鑒定、銷售、藝術家發掘和培養而運作,同時為投資者提供專業服務和可靠的產品,全方位服務的畫廊在藝術品市場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具備專業藝術品鑒定知識的畫廊從業者,也在真誠地為投資者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購買幫助。 結束語 《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指出:中國畫廊目前還普遍存在資源缺乏、資金有限、目光短淺、信譽缺乏、盲目性大等問題。畫廊的核心競爭力靠的是其自身不與人同的眼光、穩妥的信譽、一級專家的能力。一級市場畫廊只有開始規范運作、杜絕假畫、確保藝術品的質量,才能建立和打造自己的畫廊品牌。藝術品最大的優勢在于來源的可靠性,而一級市場誠信體系的建立和規范運作將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藝術品市場上作品真偽的難題,杜絕贗品混入市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職能的進一步細化,許多畫廊已經意識到品牌和誠信的重要性。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品牌,同時也意識到建立自己誠信體系的重要性。畫廊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的新理念,就一定能夠贏得市場的認可,并能在中國高速增長的市場中,獲得自己持久的發展機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