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中的“抄手硯”是宋硯的基本形制,它是從唐代箕形硯演變而來,“前窄后寬、面廣底收”是其基本特征。但集中大量的抄手硯進行比較,你會發現,從北宋到南宋,抄手形式卻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即前后和上下差別越來越縮小,硯面淌池由陡趨緩而漸平,硯池容積不斷變小,最后硯崗前伸,堂池分開而過渡成明代抄手硯。
本硯硯堂微洼,池掛土沁墨銹,為出土實用硯;從形制分析,屬宋硯中后期的代表作。硯面長17.8厘米,前寬9.3厘米,后寬9.6厘米,高4.1厘米。硯體看似長方,但仔細一量,仍顯“前窄后寬、四面向下內收”的特征。硯作淌池,硯堂淺平,硯池深廣,硯額與硯崗向池下內收相交成直線,硯緣挺直狹薄,硯堂兩側硯邊上刻一道游絲細線,造型工整大氣,磨制一絲不茍,在講究“實用為上”的宋硯中,屬精品之作。
該硯采用龍尾歙硯上等金暈羅紋石精雕而成。石色青灰,石質青瑩堅潤,石沉聲清;與一般出土的歙青普遍質軟不同,此硯用指甲刻劃不動;發墨而細膩,十分難得。尤為珍貴的是此硯的石品,日光下晃動硯體,可見無數銀色星芒耀眼奪目;入水視之,則見硯面上的金暈燦爛,形成的畫面正好構成一幅天然的“達摩參日圖”:遠處圓形金暈,疊層輝映,如旭日初升,霞光萬道;近處人形金暈,披袈而立,如達摩參日,巋然如山;整幅畫面形神兼備,禪味十足,天工神造,美不勝收。翻看硯底,只見石品不輸硯面。因斜挖抄手產生的石層斷面變化,形成的金銀暈相間羅紋,如水波綢帶般華美;隨意散落硯底的金星經千年土飾,雖斑駁成孔,仍金光燦燦,仿佛向人訴說古硯的不朽與神奇,一派古意盎然。
金星、金暈和銀星、銀暈均是歙石的珍貴石品,從古至今,備受文人和藏硯者贊賞。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金星、金暈品目繁多,其中水舷坑金紋達“十幾種之多”,給人產生美妙遐想的就有“金紋如長壽仙人者”。但歷代硯著只有以上文字引述,不見傳承實物佐證。值得慶幸的是,筆者手中的這方古硯,不僅來自宋代,而且石品圖形與史書中記載的惟妙惟肖,實屬難得不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