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派美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無疑是我中華民族藝術自我完善和繁榮的具體表現,是當代美術界一項宏大而艱巨的文化質量工程,對參與其中的組織者和藝術家來說,既是榮幸和使命,更是機遇和挑戰。并對我們整個美術界和每一位藝術家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然而,當前的美術界,由于充斥著浮躁的風氣,不求甚解,非藝術因素的干擾,藝術市場的畸形,美術批評的弱化等現象,使文化和藝術的價值觀呈現紊亂現象,嚴重制約和沖擊中國氣派美術體系的建立。因此,只有認真梳理和闡述清楚美術界出現的這些問題,加以甄別和研究,尋找和創造出適應中國氣派美術體系建立的路徑及環境,即是本文的最終目的。
一、浮躁風氣下的大師心態
改革開放給文藝界帶來的最大好處即是藝術品進入了市場進入了拍賣行,使藝術品變成了商品變成了金錢。藝術界從此不再安分, 從行為到理念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甚而一些基礎作業都沒有畫成的年輕后生也以大師自居,辦展覽跑拍賣,做著成名成家一拍而成富豪的美夢。當代中國美術家的數量是驚人的,其急功近利,浮躁表現,夢想成為大師的心態在藝術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為早日成為大師,許多畫者將精力用在了出花樣、找符號、玩技巧的層面,放棄了深刻長效的修養磨練,發瘋似地尋找表現自我的突破口,導致畫壇一片浮躁,不求甚解,做作、作秀,故弄玄虛地大作表面文章。從表面現象看,美術界好似處在了創作繁榮期,但這個繁榮表現的僅是作品數量的眾多,而真正反映精神內涵及形式美感的優秀作品卻是鳳毛麟角。
本來,夢想成為大師,是一個從藝者再正常不過的想法,長期艱苦的磨練,是成為大師的首要條件,其次是創造出值得后人稱道的一批作品,也就是在學問和藝術上有高深的造詣,并有眾人的推崇效仿。大師級人物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大師既不能由幾家拍賣行拍出,也不能由幾個專家評選出來,更不能由一兩個權威人物來欽定,而應是大眾和社會整體的推崇。大師的藝術不應是孤家寡人,更不應是僅僅創造出了一種區別他人的符號樣式。藝術的成功離不開文化的積淀、生活的磨練和認識、修養的提高,從藝者如果缺少了對專業的摯愛和深刻研究的執著精神,容易患上淺嘗轍止不求甚解的膚淺病,繪畫如此,理論如此,文學藝術等莫不如此。
當前畫界浮躁心態是商品經濟的作用,是藝術商品化,藝術品的交易買賣及價位高低造成的。欲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增強輿論宣傳力度,大力提倡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拋棄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藝術行為,樹立腳踏實地沉穩創作的藝術正氣,潛心創作,勇于探索,不為藝術創作以外的誘惑所動,才是一個大藝術家所為。
二、藝術市場的畸形導致藝術價值評判的偏失
藝術品本身具有商品屬性,而藝術品的交易價格不等于其藝術價值,這是藝術界盡人皆知的。但人們往往又將藝術品價格、價位看作是藝術價值的高低,這種誤區在畫界是“難得糊涂”,是認識理解上的清楚,行動表現上的糊涂。
藝術價值不等同于商品價值,收藏或購買價格只能說明其經濟水平或購買力,這些根本不是藝術屬性,不能佐證藝術水準的高低和優劣。藝術市場實則就是經濟行為,是經濟人出于經濟運作和資本經營再生的需要,是一種經營賺錢的行為和市場操作,幾乎跟藝術品本身無多大關系。一是藝術品的商品價值不是恒定的,是忽高忽低動態變化的;二是藝術市場價格是收藏家決定的,而藏家本身的審美欣賞水準不能代替其收藏藝術品的真正藝術水平,況且為了賺錢等經濟利益,藏家往往會變為炒家,不擇手段人為抬高作品價位進行倒賣牟取暴利;三是在現階段的藝術品拍賣中,往往一些具行政職務的“名人”作品價位偏高,甚至歷史上一些奸相佞臣,像大漢奸汪精衛的字也拍出了高價,就說明了當今藝術市場的追星捧“名人”的經濟行為效應?;馃岬呐馁u使畫界一片浮躁不安,畫家們無法潛心創作,絞盡腦汁擠市場,藝術作品的質量每況愈下,但拍賣行的拍價卻越拍越高。畫家的身價和作品的價值幾乎全被幾個收藏者所控制,藝術作品鮮活的生命被幾個懂行和不懂行的藏家裁決,可謂悲哀!這些投向市場的資金不是出于真正喜愛這些作品本身進行收藏,而是出于轉手倒賣獲取高額利潤回報,考慮更多的是經濟資本因素,而不是相關的文化內涵藝術考量。然而,這種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價格漲漲落落的經濟行為,卻形而上變成了藝術價值評判的重要指標,這不僅混淆和干擾了藝術品的社會認知,更沖擊和動搖了審美評價的判斷標準。
三、美術批評的弱化和實話實說的窘境
美術批評近年來似迷失了方向,不是集體失語,就是不知所云。看看刊物上的美術評論文章,很難使人一口氣讀下去,不是阿咦奉承說盡好話,戴一些什么主義什么流派廉價的粉金帽子,就是隔靴搔癢、文不對題地說一些令人費解的苦澀難懂的詞語。更有甚者竭盡攻擊之能事,象蚊子一樣,盯著某某名家咬住不放,以顯示其殺傷力。反手為云,覆手為雨,一會兒把人捧上天,一會兒又打入地獄 ,好像真理永遠掌握在他的手里。美術批評是理性的,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現時,美術批評缺乏實話實說的勇氣,究其原因如下:一是藝術體制環境問題不敢實話實說;二是邯鄲學步不會實話實說;三是不懂裝懂地嘩眾取寵故弄玄虛。不敢實話實說是因美術批評喪失了批評的獨立性,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藝術體制問題,美術批評不具備自由表達意見的環境,批評機制不完善,批評與藝術市場之間關系不具備良性互動等等。不會實話實說是因批評者自身素質原因,別人的東西沒有學會,自己的東西丟掉了,不具有藝術的宏觀思考,又沒有找到自己的批評方法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故弄玄虛者是因不求甚解,不懂裝懂地嘩眾取寵,玩一些華麗辭藻來自欺欺人。
美術批評是美術欣賞的深化,它在感受的基礎上,以理論分析揭示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它負有一定的社會責任 ,并溝通 、協調創作與欣賞的關系,而且要辨別真偽,以提高美術創作質量和社會藝術欣賞水準。批評活動作為藝術創作的事后反省和定性,必須實事求是地研究藝術活動的現實狀況,在錯綜復雜變化無窮的藝術現象中清理和歸納出藝術發展的脈絡與變化的規律,從中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的評價標準和批評規范,才能使藝術批評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我們應當在現代美術體系中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使一切優秀的美術作品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
從目前批評家的組成結構上看,批評家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美術院校的教師;第二種是美術相關機構的藝術創作者;第三種是藝術報刊、雜志的編輯、記者;第四種是各種美術網絡媒體、畫廊等非官方性質的藝術機構的批評人。由于以上批評家所屬的職業和崗位不同,決定了他們所持的批評立場、采用的批評方法、標準、目的不盡相同。所以,這種美術批評有著嚴重的局限性。也因為這種批評家的結構組成和當前大的語言環境,使得中國當代美術批評,幾乎完全喪失了批評的獨立性。
以當代審美的標準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作出實事求是的理論分析或價值判斷是批評家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其職業所要求的道德規范和良心所在。在目前無法實現美術批評家的獨立批評地位的情況下,應在主流媒體期刊為實話實說提供理論及討論平臺。這樣,既能體現藝術探索的民主自由精神,又能使美術事業在發展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同時批評家要具備廣博的理論修養和寬廣的胸懷,時刻站在公平、公正、學術的審美立場,秉持無欲則剛的批評理念,把握時代的脈搏,深入分析研究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找出促成某種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出現的各種因素,美術批評才能體現自身的理論價值,推動美術事業和中國氣派美術體系順利健康發展。
四、當前高校藝術教育與創作的引領作用受到質疑
藝術屬于上層建筑,決定著它處于上層少數的“精英”位置,這是藝術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我國的藝術專業一直是“精英”教育模式,人才的培養是“高、精、尖”的目標。可以說,這是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然而,由于現行國家教育體制和政策,教育經費主要是按人頭撥款,即招生數量越多國家下撥的教育經費就越多,而招生數量少的“精英”教育,它的教育成本即相對較高。所以,當今的藝術高校都在拼命地擴招來賺取人頭費,這自然就使藝術的精英教育變為普及教育。
過去,美術學院一直擔當為美術界培育人才的重任,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引領美術創作潮頭和方向的作用?,F今的美術學院一來由于擴招,二來由于各種藝術思潮的沖擊,正在進行藝術教育的變革,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藝術現象,并潛移默化地對整個美術界產生著影響。對這些藝術影響如果沒有足夠的估計,漠然視之,藝術高校的引領作用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當前,由于一些不從事繪畫創作,甚至不太理解藝術創作本身的復雜性、豐富性、變化性的作者,僅從畫面的一點視覺效果來評判,并做出創作方向或教育方向的結論答案,未免帶有主觀性和武斷性。特別是一些熱衷于鼓吹前衛和后現代主義的理論作者,拋棄了藝術的民族性、地域性,脫離了國情、民情,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將淺顯的道理神秘化,把一些表現很平庸的后現代主義的“前衛”作品,扭過來纏過去解釋得天花亂墜,如入霧里云中,觀后使讀者一頭霧水。因為后現代主義的“前衛”作品,給理論寫作留下了任意想象的空間,可以任意地發揮理論文字的表現力,夸張、扭曲、變形等揮灑自如。這是理論作者的想象和再創作,是夢幻囈語似的巫人說詞,大可不必當真。當前,藝術界也在社會變革的大環境下變革我們的審美表現及審美活動方式,這種變革的結果有待進一步分析驗證,但任何事物變革的最終目標是要使該事物更加興旺、發達,絕不是相反。如果把自己變成了被社會大眾拋棄的孤家寡人,躲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賞,自我得意,這種結果就佐證著變革的失敗和病態的審美心理。我國的美術創作,在追求真善美的審美標準下,經過不斷探索和自我完善,已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喜愛。只有張揚傳統審美因素,強化民族性、地域性,吸收國外各種造型藝術的精華為我所用,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深入細致的體悟與觀察現實世界,將外在樣式的比拼轉為意境內涵的精神追求。我國的美術教育和創作才能興旺發達,才能起到引領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