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揀漏”,就是花極低的價錢,買到價值極高的收藏品。這是一件令收藏人喜出望外之事。所以,凡玩收藏的人,都想要在收藏之中能得到“揀漏”的機會,至少我是如此。而實際的情況是,如果你是初入此行,在尚不內行的情況下,越是抱著“揀漏”的心情,就越容易常常“吃藥”。花了冤枉錢,以為買到了珍品,實則買來的是一錢不值的贗品。這又是一件使收藏人十分懊惱之事。
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十幾年前,我自以為對同治粉彩比較了解,帶著這種自信在市場里買回了一個粉彩人物腰鼓罐。一開始還沾沾自喜,以為是揀到了一個大漏。但拿回家仔細一看才發現是上了人家的當了。總結教訓還是怪自己買的時候太大意了。這個罐一無傳世包漿,又沒有使用痕跡,制作又粗糙,人物的畫工非常差,不可能是個老東西。所以第二次去的時候就警惕多了。在一個攤位上發現了一個同治粉彩人物盤以后,先是仔細觀察,經過反復察看,認定這次沒有錯看,才跟攤主談價,最后以差不多他的進價購得。這一次倒是算真的揀了一個漏。但這個漏的揀得,是在“吃藥”的前提之下,在總結了前面的經驗教訓之后才揀得的。所以,“吃藥”并不可怕,關鍵是不能重復錯誤。這樣,每次“吃藥”都可以當成是從反面學習的機會,因此,由“吃藥”而到“揀漏”的機會往往更多。
有一次,我在市場上看到一個青瓷渣斗。從品相看,這個渣斗做工精良,胎薄釉厚,紫口鐵足,釉色青中泛黃,釉面布滿魚子紋開片,開片中可見明顯的土侵腐蝕之痕。我見了之后,心中一喜,這不是一個宋代名窯之物嗎?要是是仿品,為何有滿器的土沁之痕呢?攤主要價不高,我略作還價把它買了下來。原以為揀了個漏,但拿回來一研究,發現了問題。這個東西的黑胎太細,宋代時摻入了紫金土而做出的黑胎常有較多雜質,胎質不可能細膩如粉的。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土沁,真品的土沁,深入瓷胎,而且,分布不會在整器上十分均勻的,必定是有處多有處少,有處深有處淺,無規律可循。仿品的土沁一般都做在表面,現在雖然也可以做到深入胎骨,但總是做不太自然,看起來總有點別扭。再說,一般的攤主都是內行,決不可能把宋代名窯之物,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你的。有了這一教訓,我在以后碰到布滿土沁看似老氣之物,就多了一分戒心。這樣就成功地避免了重復去“吃藥”。
其實,玩收藏的人都知道,凡是玩收藏的人,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吃”過“藥”的。即便是鑒識大師,也難免沒有走眼的時候。道理是顯然的,古玩的情況太過復雜。就瓷器而言,上下幾千年,幾十朝代,每朝都有各自不同的制瓷風格和特點,它浩瀚如大海,又深不可測。可以說每一件瓷器,就是一門學問。而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了如指掌。以有限面對無限,出錯就是難免的。所以,我以為,重要的不是不能“吃藥”,而是應當盡量避免重復地犯錯,應當在“吃藥”中吸取教訓,把“吃藥”看成是“揀漏”的老師,從反面積累鑒真的經驗,在“吃藥”中積聚“揀漏”的內在資本,使自己慢慢地由外行而變成內行,由內行變精通,這樣,也就等于給自己增加了“揀漏”的機會和可能。事物的辯證法往往就是如此。
“吃藥”是“揀漏”的老師
“吃藥”是“揀漏”的老師
“吃藥”是“揀漏”的老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