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畸形的文化收藏熱 書、畫價格差千倍 炒賣文化收藏的利潤有多大,誰進來誰知道! 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國內的文化藝術品拍賣市場非?;鸨痪们胺?middot;高的一幅畫拍出了1億多美元,使其成為歷史上最貴的單件作品。國內市場也同樣,去年秋拍中,數件書畫拍價超過億元,比如曾鞏的《局事帖》1.09億,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1.69億元…… 可以說當今的文化藝術品進入了“瘋狂時代”,有人用“文化貴”來形容,但實際上,貴的并非文化,文化藝術品在其中扮演的僅僅是一個“商品”角色而已。而且,這一場熱潮本身也是不平衡的,書畫最受歡迎,瓷器次之,最具有文化價值的古籍善本等則價格并不高。 對此,首都圖書館研究館館員周心慧表示:“古代傳流至今的珍本善本,同樣具有不可再性,其所具有的珍貴價值,是毋庸置言的。但現在的這一波收藏熱更多原因是大財閥的介入,炒作起來的,是一種投資行為,他們更加關注畫、瓷器等,而對書的關注則比較少。” 書、畫價格差千倍 當今文化收藏市場,名畫的炒作已經登峰造極,遠的宋元明清的畫作,近的齊白石張大千等,幾乎全都被炒成天價,早有專家指出,文化收藏的泡沫已經產生。 文化藝術品是否有泡沫,周心慧認為是有的。所謂泡沫,就是價值和價格的背離。以這些年瘋狂升溫的中國當代藝術品為例,《福布斯》曾報道過這些藝術家在國內外炒作的內幕:畫家先出資請某些藝術評論家做“槍手”,在報刊、電視上造勢;然后舉行“拍賣會”,進行假拍,由事先預設的“托兒”“競拍”,作品于是拍出大價錢,幕后當然由畫家本人付款;接著是第二輪炒作,媒體報道這位新秀如何崛起,躋身當代名家行列,廣受追捧;然后是第二場拍賣會,重復上次動作。如是三、四次乃至更多次,待買家已經相信這位畫家的作品及其天價,一位“當代名家”就修成正果了。 這種炒作正是泡沫產生的根源。周心慧認為,當今文化拍賣市場的天價作品,尤其是百萬美元的當代畫作,確實有炒作的因素。 畸形的文化收藏熱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文化收藏熱并不平衡,或者說是一種畸形的熱。書畫、瓷器玉器持續走高,古籍善本等更加具有文化價值的文物則不被重視。 周心慧說:“古籍善本的價值在哪里?一個是文物價值,一個是文獻價值。文物價值上,時代更久遠,流傳更少的更值錢,是所有文物的共性。古籍善本的文獻價值,則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比如說我前不久見到的一部宋版孤本的《南岳舊稿》,是從未見于公私藏家著錄的孤本,對考察中國印刷史、圖書史以及南宋詩人劉克莊的著作,都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但這樣一部寰宇孤秩,和同一時代留存的名家字畫等文物相比,拍賣價值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畫貴書賤的現象? 周心慧說,“文化收藏品本身的價值如何,這是一個很難量化的事情,書畫瓷器等現在價格這么高,很大程度上是炒作的結果,很多大財團進入這個市場,有些既不懂書也不懂畫,他們或者為了增值,或者為了附庸風雅,在房間里掛上名畫,擺上瓷器,總比放幾本書要好看得多。” 另一方面,收藏界本身也不注重書籍,周心慧說:“書的市場一向不如其他,以前就有書香不如瓷器的說法。” 誰炒熱了名畫 是誰炒熱了名畫市場?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國內的資本炒家們在股票、房地產市場都已經無法再獲利的情況下,開始進軍文化收藏,把文化收藏當作了第三個投機與投資的平臺。周心慧說:“書畫的升值非常快,十年能翻個幾倍。”但這種炒作并非沒有風險。例如,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前夜,文化收藏品被瘋狂炒作,但隨后經濟泡沫破滅,當時銀行里書畫堆積如山,出售價不足購入價的1/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