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閱《陸儼少作品精粹》畫冊,看到其中有一幅寫意之作《老松圖》,大小不過45×33厘米,卻用筆蒼茫,其狀偃伏,其皮嶙峋;松針則畫來纖細挺勁,自然疏松,別具新意。再看落款:“戲為一軒仁弟作《老松圖》。儼少,宛若。”原來是畫給其弟子徐一軒先生的。近日,我遇到一軒先生,問起了此事,他告訴我,這是老師當場畫贈的。雖說“戲”,實際上畫得認真。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一軒就追隨陸老師學畫了。那時正值“文革”時期,老師受到了不公正對待。一軒不顧個人安危,照樣上老師家學畫,或請老師來自己家里喝酒。酒喝到微醺,一軒研墨,老師鋪紙濡筆,邊畫邊聊。許多精品便在無拘無束狀態下誕生出來。這個時期畫畫,資料奇缺,一軒只能以那張著名的廬山仙人洞照片為藍本來畫。陸老師知道了,當即畫了一幅《暮色蒼勁看勁松》作為示范。果然是:古松挺拔,亂云飛渡,畫出了廬山的無限風光。而一軒也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把握了陸派畫風的精粹。
一軒告訴我,陸老師的不可企及處,在于極高的文化修養和悟性。他早年從清末翰林王同愈學詩詞、散文、書法,后在王同愈推薦下,投入馮超然門下學繪畫。平生主張“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因此能根據古人詩文意境,如屈原《九歌》、柳宗元《永州八記》等來畫畫。尤其傾心杜甫,畫成《杜甫詩意圖》100幅,成了他的代表作。
善于隨時隨地向大自然學習,是陸老師藝術成就的另一個原因。抗戰勝利后,他一家七人,從重慶乘木筏“漂”到宜昌。七百里峽江山水令他眼界大開,獨創了自己的陸氏云水畫法。所以,他畫出來的100幅杜甫詩意圖,幅幅不同,各有新意,其激流險灘、流云飛瀑、峻峭山體蒼翠林木,讓觀者百覽不厭,如臨其境。他也從此奠定了繪畫史上大師級地位。
除了向自然學習,陸老師還善于向傳統,向名家名作學習。有一年,一軒陪老師參觀某個書畫藏品展。老師的習慣,觀展時先全場瀏覽一遍,然后再仔細鑒賞自己感興趣之作。此次自不例外,全場瀏覽后走到一幅陳老蓮的畫前諦視良久,似在默臨什么。回到家里,陸老向一軒急索紙筆,當面畫成了《老松圖》。他說:“畫家畫松針,一般都是重疊茂密,糾結成堆。陳老蓮這幅畫,松針自然疏松,與別人不同,看來有清新感。這張《老松圖》就是用陳老蓮的畫法畫出來的。”
由于時間久遠,陸老師看到的是陳老蓮的哪張畫,現在一軒記不起了。不過他說:“這就是陸老師,不但隨時學習,還善于不露痕跡地學過來,化進自己作品里,卻仍保持著自己風格,毫無硬拼硬湊的感覺。以后他畫松樹,就多次出現過類似的松針畫法。”他又感慨地說:“當年陸老師正式拜馮超然為師時,馮老對他說:‘學畫要有殉道精神,終身以之。’可以說,陸老除了天分高,還緣于甘為藝術獻身的殉道精神。作為他的弟子,我輩還需要不斷地學習這種精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