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文
盡管從1980年代開始,在中國新藝術的進程中就有一部分藝術家從事抽象藝術的實驗,但是,“中國抽象藝術”這個概念卻晚至近年才開始得以展開和討論,這是因為在抽象藝術這個領域,中國藝術家所面臨的現實處境和中國藝術發展的自身邏輯都與西方有著根本的不同。具體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首先,中國社會的開放與轉型為中國藝術鋪墊了極為豐富的現實土壤,在對應中國社會現實這個總主題下,藝術的型態更多地偏向了由現實感受而生發的表達,因而,屬于純粹形式探索的抽象藝術似乎缺乏了直接的現實條件的支持。其次,西方抽象藝術作為一種成熟而擁有自身形式語言邏輯的型態,早已成為橫亙在中國藝術家面前的歷史高峰。在很長時間里,中國藝術家認為抽象藝術已經是一種藝術史現象。作為一種運動,西方抽象藝術在1950年代后期整體走向邏輯的終點,為藝術史留下了足夠充分的風格與樣式,中國藝術家深知稍不留意,便會跌落在藝術史的深淵之中。再次,在中國藝術的傳統中,擁有與西方古典藝術寫實體系完全不同的“寫意”體系,中國書法和水墨畫造型語言在寫實和抽象之間的形式特征在中國藝術家那里積淀起來的視覺經驗,與抽象藝術表達的“純粹精神”有很大的相近性,這種來自本土藝術傳統的慣性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抽象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因此,討論中國抽象藝術,既要以西方抽象藝術為參照,又要看到中國抽象藝術不同于西方抽象藝術發生條件與發展邏輯的特征,既要看到中國抽象藝術與自身藝術傳統的關系,又要看到中國抽象藝術建立在當代社會文化條件下的當代屬性。可以說,21世紀以來,中國抽象藝術業已展開的面貌,在整體上是一種從藝術史走向當代藝術的樣式和型態。
在中國抽象藝術中,從觀念層面產生的動機是一個鮮明的特點。許多藝術家并非為抽象而抽象,也即不是從形式出發而是從社會學的觀念出發從事抽象藝術。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是潛藏著從現實感受中獲得的形象,這些形象的意涵來自藝術家個人的現實體驗,但成為展開和漫延的基因,在結構上對應了藝術家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許多中國抽象藝術作品蘊含著具體的敘事性,在抽象的形式后面隱藏著社會的故事。這是中國抽象藝術區別于西方的特征,也是中國抽象藝術作為一種當代表述的特征。
西方的抽象藝術擁有許多經典樣式,其總的特征是從抽象出發,歸結于表現,因此,抽象表現主義成為最主要的遺產。但在中國社會劇變的條件下,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更多發自于表現的愿望,首先是意欲表現,其次才是抽象語言的使用。因而,中國抽象藝術的另一種主要特征是從表現出發,歸結于抽象,是一種表現性抽象主義。在這類作品中,保留了西方抽象藝術信奉的“純粹精神”,但更多浸染了外部世界對藝術家心理的影響。借助抽象藝術語言提供的自由度,中國藝術家找到了表現的途徑。
本土傳統仍然作用于當代藝術,在中國抽象藝術領域也是如此。當藝術家的視野從西方和國際藝術更多地向本土傳統回歸之時,本土藝術傳統中的思維方式和藝術方法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抽象藝術于是成為轉換傳統的體現。在許多藝術家那里,方法論的價值超過了形式論的價值,方法的運用成為藝術的動力,方法的個性成為藝術的個性,由此形成了中國抽象藝術作為當代表達的多種可能性。

黨朝陽,線[1].影系列,布面油畫,120x150cm,2008年作
正是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特征,中國抽象藝術不僅在現象上足夠引發討論,而且也為當代中國與國際藝術的比照提供了新的視角。為此,這個展覽(由奧利瓦策劃的“偉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紀的中國藝術”展,編者注)既是部分中國抽象藝術作品的一次集合,更有助于藝術家和理論家對中國抽象藝術作藝術史的比較和文化的分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