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王明賢
采訪者:北京商報 原琳
商報:您的作品喜歡用中國以及世界名畫作為背景,這樣一種創意是如何產生的呢?
王明賢:因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美術史和建筑史,我覺得這些內容太豐富、太有意思了,我就想把我研究的東西放進我的畫面里。同時我不想做一個不了解藝術史的畫家,而是將研究、收藏與創作三個方面的工作融合在一起,我更傾向于所謂的“知識分子繪畫”或者“學者繪畫”,把學術中很豐富的內容體現在畫面上。
商報:您同時又把各種建筑尤其是現代建筑“植入”了世界名畫的背景中,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王明賢:我的作品實際上都與我的工作有關系,所以我的畫更像是我研究建筑史與藝術史的“工作筆記”。中國的城市發展現在是世界上最快的,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家們也有很多作品都在關注城市、關注建筑,而我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想通過自己的作品體現一種融合,讓收藏家既可以收藏到古代的名畫,又同時收藏了中國的當代藝術。
商報:那么以名畫為背景,展現中國以及世界的優秀建筑,也正體現了一種文化的、經典的結合?
王明賢:對。而且從直觀上講,以名畫為背景,本身就是賞心悅目的,而我又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展現出藝術史與建筑史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商報:但是將一個現代的建筑“植入”名畫中,會不會給人以突兀感呢?
王明賢:我的設計都是“別有用心”的,如果是對藝術史和建筑史都比較了解的人,應該是能讀懂我作品里面值得思考的東西的。
商報:例如您的一幅作品中,把國家大劇院畫在了中國古代名畫的背景中,這樣一種現代建筑與古代藝術的“沖突性”融合,您是如何考慮的呢?
王明賢:這正是我所表達的一種觀點。北京這個城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她本身就像一個古代留存下來的藝術品一樣,如此前衛的現代建筑是不是與其城市文脈發生關系?同時,我認為,要體現歷史文脈,也不能完全走復古的道路,要有一種當代的轉換與創造。
商報:據我們所知,您近期正在醞釀著一個大的展覽?
王明賢:是的。我設想著自己的一組作品出來以后,就像是在展現著一個“看不見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虛擬的城市、記憶的城市……今年5月份我就將以這個主題來辦展覽。不僅僅展出我的畫作,還有我收集到的有關我們城市發展的歷史資料原件。我想用更當代的方式來展現歷史深處的記憶。
商報:您的展覽規模將有多大呢?
王明賢:實際上不僅是這次展覽,我計劃在兩三年內,把我的畫與收藏相結合,做成一種原創與文獻相結合的展覽,規模將非常大。目前僅我所收集的資料就至少有幾萬件了,會對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揭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