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蕉鵪鶉》 他是白石老人最稱道的弟子,滲透古法又能獨辟蹊徑;他學白石而非白石,一清一濁,涇渭分明,得白石贊曰:“余門下弟子數百人,人也學我手,英(苦禪名)也奪我心。英也過我,英也無敵,來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之間是無鬼神矣!”他筆下之物妙得天籟、與天同契。他一生致力于搜集金石拓本,矢志不渝。他就是具有金石魂魄的新書畫家李苦禪。 此次亮相江蘇嘉恒2010年春拍的《芭蕉鵪鶉》乃苦禪先生經典之作。凝練簡約卻意趣非凡,筆簡意繁,恬然自得,在自然之中又蘊含陽剛,實乃苦禪平和心境之寫照。畫風從容大氣,落款筆墨蒼勁、雄健磅礴。芭蕉鵪鶉,一靜一動卻相得益彰,分外和諧。苦禪之作,“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融于心中,流于筆尖,既有“返璞歸真之境”,又具天籟自銘之意。寥寥數筆,既古為今用,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之精粹,又自抒胸臆,融個人特色于水墨之間。看似隨意樸拙,卻行云流水、意趣盎然。整幅作品構圖簡單,卻能以小見大,畫外求畫,畫雖有限而意無窮。“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這是出自苦禪先生的至理明言,結合書法與繪畫而融二者之精華,汲取“金石美元素”而化為自身藝術之靈魂。落款九字,足以體現金石之魂魄,轉折之處盡顯蒼勁老辣,棱角分明。此次春拍呈現的該幅苦禪名作,深得江蘇嘉恒拍賣公司資深鑒定師之喜愛,稱其深刻地體現了苦禪“融‘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于一體”的藝術理論。近年來市場對苦禪作品的肯定使其作品價值一路看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藏家的關注和品鑒。江蘇嘉恒此次奉上苦禪先生的《芭蕉鵪鶉》,實乃不可多得的一件精美藝術品,希望您閑暇之余能夠駐足于前,品味苦禪帶給您的從容與淡定。
李苦禪( 1899年01月11日—1983年06月11日)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勵公。山東省高唐縣人,雖出生貧寒卻鐘情于書畫。早年從師徐悲鴻先生學習西畫,考入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后同學贈名“苦禪”。1923年是苦禪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他成功拜師白石,成為齊門第一弟子;他從師白石期間仍家境貧寒卻天資聰穎,深得白石厚愛。1930年應林風眠之請,任杭州藝專國畫教授。深通西畫的苦禪融西畫之精粹于國畫教學,以寫意思想與筆墨整理成習作與創作。抗戰期間,苦禪投筆從戎,以“愛國第一”的人格毅然去取。1946年受徐悲鴻之聘,任北平藝專教授;后又在中央美術學院任國畫教授等職。歷經人生跌宕起伏、變幻莫測仍從一而終,苦禪在書畫藝術的道路上終登峰造極,成為一代宗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