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湖南衛視約我坐座藝術玩家對話岳敏君。一個當代藝術家和一個傳統繪畫的畫家、在觀念上有諸多的不同、本可以開劈對峙、有一出好戲。而我們走到一起握手謙和平靜、主持人很失望:你們為何不沖突?我說:我們本是哥們兒、為何要沖突?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栗憲庭提出 “重要的不是藝術”。對于你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的理由和支撐是:基于當時中國藝術發展的主要障礙不是藝術本身,而是藝術以外的意識形態問題。比如藝術創作的觀念,還有社會的大背景。當時的美術教育:從整體上來看,基本上是前蘇聯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藝術教育體系。加上中國極左的意識形態。我們都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學生。你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辭職來到圓明園,受到栗憲庭這種觀念的影響。在藝術以外,思索整個世界發展新趨勢、新觀念、新方式。沖破當時國內思想界的禁區,這種勇氣與膽量是一種革命性并具有背水一戰的冒死的悲壯之感。
對于你的藝術創作與整個當代藝術創作我沒有太多發言權,因為我自己不是這個圈里的人,從我本人的角度來自省:你們有許多值得我吸收的東西。首先是你們作品中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你們的藝術手段與方式是建立在當下網絡以及電子科技的基礎上的,并有工業化和產業化的意識,因此,你們的創作可以不擇手段 ,有放縱性的想象力。釋放出來的創作力是極端和無限的,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傳統的藝術創作方式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我酷愛傳統繪畫,但我又企圖吸收現代人的創作手段,總也不能成功,因為傳統的繪畫方式只有一個人在畫室中獨立制作。這是一種極個人的方式,無論從質與量的方面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這一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許多的不同。用數字的方式表述:你們每個月可以創作出一批作品,并包括裝置繪畫雕塑等。可我只能畫出一幅一米大小的作品。你們除了完成上述工作外,同時還有許多時間可以與朋友在一起喝酒聚會,而我除了畫畫剩下的時間依然很少很少,每天似乎很緊張,這樣比較起來,你們倒有些像大企業的董事長,而我卻是像小農,個體的手工勞動者。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迫使人們在短時間里攝取更多的信息。那么大尺幅的而視覺沖擊力強的作品往往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形象夸張而簡潔,色彩強烈而又明快的作品自然就符合這個潮流。大概很少有人在畫展中漫漫細讀了,人們一瞭而過半跑式的跳躍性的參觀。我想這種快餐式的看展覽與快餐式的藝術是快餐式的社會大環境所形成的。我不知這是好還是不好。其實我自己有時也這樣。肚子餓了,很少去大吃大喝,都想找一個快捷的餐館吃,最好在十分鐘之內解決。當然遇到一個高質量的展覽就另當別論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