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鑲東珠朝冠頂 臺北故宮藏 4月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一串清18世紀御制東珠朝珠掀起激烈競投,10分鐘內經過61次叫價,最終由一名電話投標者以6000萬元投得,連買家傭金成交價高達6786萬港元,刷新御制珠寶世界拍賣紀錄。 清皇貴妃冬朝冠 臺北故宮藏 東珠朝冠頂藏在養心殿 一串東珠朝珠在香港拍出6786萬港元 鏈接:狂采濫捕東珠枯竭
何謂東珠?一條珠鏈為什么價值數千萬?作為大清帝國王權的一種象征,東珠已定格于那個時代。除了偶現拍場,現代人只能在博物館以及影像資料中感受它們的尊容。
東珠朝珠只有帝后可戴
東珠,在滿語中稱為“塔娜”。在滿族社會里,這是最名貴的寶珠。東珠不同于一般的珍珠,后者的滿語是“尼處赫”。二者的區別還在于,東珠是河蚌所生,產自東北地區黑龍江、烏蘇里江、鴨綠江及其流域。珍珠則為海蚌所產。
清康熙時徐蘭著《塞上雜記》載:“嶺南珠色紅,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者,皆不及東珠之色如淡金者其品貴……”素有“大珠”、“美珠”之稱的東珠,微粉紅色的稱為“美人湖”,微青色的稱為“龍眼湖”,都是上品。
香港蘇富比拍賣的這串東珠朝珠,采用潔白無暇、渾圓碩大的108顆東珠精制而成。每隔27顆珠間穿入一顆顏色、質料相異的大珠四顆?,F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朝服像》畫中,雍正皇帝所佩戴的朝珠與該件拍品極其相似。
2008年,在內地舉辦的一場春季拍賣會上,也曾有一串東珠寶石朝珠上拍。當時的成交價為72.8萬元人民幣。
滿族人信奉佛教,朝珠也由佛珠衍化而來,也是108顆,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
清代朝珠多以翡翠、蜜蠟、珊瑚、琥珀、綠松石、桃核等世間珍物制成,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志之一。
史料記載,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朝臣及其妻子兒女,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平民百姓在任何時候都不許佩掛。
雖然凡清朝高級官員便須佩帶朝珠,但據《大清會典》記載,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方可佩帶東珠朝珠??芍@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不容任何人僭越冒犯。皇帝通常擁有四串顏色各異的朝珠,以配襯多樣服飾出席不同儀式祭典。
御制朝珠很有講究。資料顯示,108顆珠子象征著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四顆將珠串均勻等分的紅色珊瑚珠象征著一年四季,也稱為“結珠”。
上方的那顆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并且用一條黃色絳帶系上寶石飾品,稱為“背云”。朝珠上的三串綠松石串珠稱為“計捻”,表示一月三旬。佩戴的時候,系著“背云”的那顆結珠要置于頸后,“背云”要垂在身后,“計捻”則垂于胸前。
清代除了朝珠之外,在朝帽上也裝飾東珠,只是其數量隨等級而不同。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鑲東珠朝冠頂》,通體以金工中的鏤空累絲技法制成,頂銜一顆大珍珠,下方分成三層,層與層之間貫一顆東珠為間隔,每層承以四只金龍,半球形底座層之金龍首朝下,上方兩層之金龍張口朝上,各龍之間飾以東珠一顆。
在當時的官定服飾中,準用東珠者的等秩以所嵌飾東珠的數目為分別,例如皇帝的朝冠頂用東珠十五顆,皇太子所用者十四顆。上述朝冠頂的形制和東珠數,乃是最高等級的頂戴,也就是皇帝的朝冠。
據悉,這件朝冠頂在民國初期收藏于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內的保險箱中,可見清帝珍愛之情。
此外,臺北故宮還藏有一件《清皇貴妃冬朝冠》。冬朝冠意即在正式上朝穿著禮服時的冠帽。全冠以黑色貂皮為邊,朱色緯線覆蓋頂面,七只密嵌珍珠的金鳳和一只嵌貓睛石的金翟綴于周邊。冠頂高聳起三只金鳳上下相迭,以東珠相間隔,是整頂帽子最醒目的裝飾,看起來華美異常。
東珠的尊崇地位,與滿族興起的歷史頗有關系。
契丹強盛時,女真人每年以東珠、貂皮等物貢于契丹。明神宗時期,清太祖努爾哈赤征服完顏部,占領建州全境后,即開始以土產東珠、人參、紫貂等物,在撫順地方,和漢人互市。東北地區盛產的東珠,成為滿族積累財富的重要來源之一。
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以后,產于“龍興之地”的東珠地位變得更為突出,成為皇室、王公、勛貴的專用飾品,“以多少分等秩”。對東珠的眷顧,也有不忘故土的本意。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還曾設立“布特哈烏拉總管”一職,專門負責為宮廷采捕東珠、紫貂等物產。其中,采珠是最重要的工作。
不過,大量濫捕使得黑龍江流域的東珠資源迅速萎縮。至雍正朝以后,雖“偶有所獲,顆粒甚小,多不堪用。”
咸豐朝以后,隨著清帝國的衰落,沙俄勢力的侵入,以及東珠資源的枯竭,黑龍江流域具有千年歷史的東珠采捕業,逐步走向消亡。而今,在東北的江河里,東珠已經消失不見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