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樹不倒,青海長青。”馮苑強在自己的集郵冊里,加了這么一句話。今年4月15日是馮苑強集郵20載紀念日,他集郵分為三個大主題,其中包括“救援主題”共計兩大框郵品。 說起為何收集“救援題材”,這里面還有個有趣的回憶。馮苑強是土生土長的吉林市人,7歲的時候在松花湖邊上玩耍,左右手分別拎著一只鞋子,光著腳丫在水里跑來跑去,突然一個大浪過來,他一個趔趄,左手一松,一只旅游鞋讓水給卷走了。媽媽過生日送的旅游鞋,就這樣失去了,他著實難過了好一陣子。后來奶奶看到他茶不思飯不想,又買了一雙一模一樣的旅游鞋“救援”,這才讓他破涕為笑。1990年開始步入集郵大軍后,“生肖題材”、“艦艇題材”之后,馮苑強收藏起“救援題材”。 1991年,是馮苑強集郵的第二個年頭。這年夏天,我國發生大面積嚴重洪澇災害,在全國軍民奮力抗洪的同時,各地掀起了空前的捐贈熱潮。中國郵政于當年9月14日發行《賑災》特種郵票,全套 1枚,面值80分。郵票圖案采用抽象手法,描繪了兩只大手緊握成一個紅色的心臟圖形,寓意中華民族心連心、手挽手,緊密團結奮戰洪澇災害,突出表現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風貌。郵票發行后,全國各地均出現了熱購現象。此后,中國郵政將發行 4000萬套《賑災》郵票的 3200萬元收入,全部捐給了災區人民。1998年,我國發行《抗洪賑災》附捐郵票,郵資50分,附捐50分,附捐部分首次以附票形式出現。這套郵票是當年增加發行的,印量3000萬套。當時,盡管這套郵票還在銷售當中,但中國郵政還是首批捐款了 2000萬元,以支援災區人民盡早盡快重建家園。這兩套郵票,是馮苑強收藏“救援題材”的基礎,“當年被湖水沖丟一只旅游鞋,讓我難過了很久。無情的洪水奪去了災區人民居住的家園,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救援不僅在物質上,在心靈上也顯得是那樣舉足輕重。” 古語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有一份藏品在馮苑強心目中尤為珍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震驚中華大地,但全國各族人民不離不棄,火速救援。救援活動的展開不僅給汶川受災群眾帶去了希望,同時也是凝聚民族之心的舉動。馮苑強的表哥是名志愿者,親身參與了汶川映秀抗震救災的活動,由于當時供電設施沒有恢復,其他通訊設施也正在搶修,只能郵寄信件給家人報平安。“我收藏的實寄封就是我表哥郵寄來的。我的郵品有上萬件,但這一件是最難得的,記得當時是在2008年6月初,表哥去了汶川縣映秀鎮后,手機就沒了信號,家里人十分掛念。他也是個集郵迷,當時映秀鎮的郵局全都毀壞了,郵政業務只能在流動的郵政車上開展。郵政工作開展十分艱苦,由于沒有掛號簽條,結果貼好的掛號郵資信函,只能平信寄出,這也成為面值最高的平信,所以非常珍貴。表哥在信封后邊寫下‘這信件別丟,十分有紀念意義,是不可多得的郵品。’等字樣。”信件到達吉林市后,有多位江城集郵人士出百元現金購買信封,都被馮苑強一口回絕。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遠在吉林市的馮苑強雖然遠離災區,當天就獲得消息。“與強大地震波幾乎同時傳遞的,是一浪又一浪密集的信息波。隨之而來的是及時有效的救援行動展開。”互聯網、手機、電臺、電視、報紙,各種媒介以快速、立體、全方位、深入的方式,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布信息。隨后的幾天內,國家和地方地震局數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最新震情統計數據,地震傷亡人數在互聯網上實時更新。馮苑強守在電視機前,了解到災后的每一個細節。情到濃處,他找出紙筆,勾勒出幾幅心目中的“救援郵票”。 “我收集救援題材郵品,同時我也想創作救援題材郵品,因為現代化的救援活動包含很多內容,反映出很深刻的民族精神。”馮苑強的兒子9歲了,上小學三年級。馮苑強心想,快過“六一”兒童節了,能不能以對玉樹地震逝去人民的哀悼為教育契機,讓孩子們過一個充滿教育意義的兒童節。他在規定郵票尺寸的圖紙上勾勒起來,一個藏族小女孩被武警官兵從廢墟里救出時,年幼的孩子眼里綻放出對生命的渴望和對武警叔叔的感激。“我設計的圖案初衷是,這一真實的畫卷是讓人動容的,所以讓這一畫面永久定格。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親如兄弟姐妹。突如其來的地震不會讓我們退縮,反而讓全國人民的心緊緊相連。畫面隱藏的含義包含著不經歷風雨,怎么會有彩虹的寓意。溫家寶總理說過:多難興邦!郵票反映的內容就是讓我們團結一致,一起祈禱、祝福,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馮苑強總共設計了兩幅圖畫,第二幅起名為“兒童和花朵”,他勾勒出幾名災區的孩子在露天的操場上讀書,廢墟的墻縫里長出幾朵小花,“災區兒童在這次地震中經歷了磨難,希望他們昂起頭,挺起胸,志更強,意更堅,設計初衷是寄托全國各族人民對孩子們的美好祝福,衷心地祝愿這些孩子能夠早日重返課堂,接受教育,像廢墟里長出的花朵一樣,在陽光照射下,不屈不撓地茁壯成長。” 郵票是歷史的載體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同自然災害進行著抗爭,在長時間的較量中,發行過不少紀念藏品。
吉林大學機械與工程學院的學生劉隆基認為,自然災害是無法避免的,現代人類面對自然災害的態度和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避免將自然災害轉變成人類災難的前提和保障。在劉隆基的集郵冊里,就收藏一套“7·29”搶險救援個性化郵票。“災害過后,官方機構通常會發行相關題材的藏品,用來紀念救援行動。而這套郵票,反映的是救援史上的一個奇跡,格外具有紀念意義。”
來自河南省的劉隆基對自己的家鄉有著特殊的感情,2007年7月29日,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支建煤礦發生洪水淹井事件,69名礦工兄弟被困井下,生命極度危險。劉隆基的眼睛一直盯著電視機收看救援行動,幾乎3天沒合眼。他看到受災地區各級組織、廣大軍民緊急行動、密切配合,經過76個小時艱苦卓絕的努力,69名礦工無一損傷全部生還,創造了煤礦救援史上的奇跡,包括劉隆基在內的全寢室的同學都熱烈地鼓起掌來。
恰逢劉隆基的父親在河南省郵電系統工作,當得知為宣揚搶險英雄事跡,發揚全社會互助精神,義馬市郵政局針對此事件開發出了個性化郵票時,劉隆基第一時間訂購了一套。他回憶說,當時電視里的畫面都是在現場拍攝的,礦工家屬們焦急地在事發地點周圍等待,救援工作十分緊張。有個負責指揮的領導第一天嗓子還好,第二天喊啞了,就用手比劃。由于缺乏睡眠,眼睛又紅又腫,腳被泡腫了,就靠在木頭上指揮,后來診斷出是救援期間腸胃炎發作,但這位領導同志強忍劇痛,堅持到最后一名礦工搶救上來;牛蘭英縣長是個女同志,身先士卒,三天三夜沒有休息,既當指揮官又做苦力;搶險的武警消防官兵更是可歌可泣,餓了啃口方便面,渴了喝口礦泉水,沒有一個人撤出休息。經過76小時的全力搶救,科學施救,加之被困礦工自立自救,8月1日12時53分,69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后經精心治療,于8月4日全部康復出院。“7·29”搶險救援工作,創造了近年來我國同類事件中無一傷亡的成功實例,
“從救援角度來講,國家以人為本、顧全大局;相關領導講究科學;群眾響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武警官兵具有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軍民團結、擁軍愛民的精神。這種精神既是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更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前進的強大動力。”
收集這套“7·29”搶險救援個性化郵票,也是劉隆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并敢于戰勝困難的精神財富。“在這套郵票上,突出反映出災害無情人有情的畫面。”劉隆基向記者展示出這套“7·29”搶險救援個性化郵票,郵票共計分為兩版,一版采用象征黨和人民心連心的“同心結”作為專用郵票,附票采用具有象征意義的獎狀、獎章、授獎場面等,專用郵票和附票相結合。劉隆基解釋郵票設計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眾生命重于泰山”這一理念的生動寫照。另一版采用象征眾志成城、排除萬難的“長城”作為專用郵票,附票采用在搶險救援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肖像,專用郵票和附票相結合,是救援人員團結協作精神的生動寫照。兩版個性化郵票生動地表現了搶險先進個人在這次救援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榮譽,受到包括集郵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古代我國也曾發生過天災,那時候的救援條件很差,因此往往導致損失很大,如今現代化的救援設備和統籌安排讓救援成功率遠遠高于以前,可以把損失盡量降低。”劉隆基還收藏有一套《抗災救災、重建家園》紀念個性化郵票。這套郵票是海南省郵政部門以強臺風“達維”為背景,制作的《抗災救災、重建家園》紀念個性化郵票和廣西省郵政部門發行的《廣西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公益個性化郵票》。這些救援題材郵票無獨有偶,表現了人們頑強拼搏、奮力抗災、運送物資和郵件、捐款捐物支援災區以及火線入黨、歡慶勝利的真實場面。票面的圖案色彩搭配給人以光明、溫暖和希望,寓意人們在災害面前不怕困難、團結一致、戰勝災難的決心和力量。“郵票看似微小,其實意義卻很重大。它永久地記錄了這次災情,是對后人的警示;永久地記錄了軍民團結一致、同舟共濟、抗災救援的精神,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永久地鞭策人們要弘揚救援精神,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這些郵票記錄著歷史,讓一份真真切切的愛在人們中間傳遞。”(金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