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作為中國近現代杰出的海派藝術大師,其對藝術的忠誠、執著、不懈探索的精神,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一如他在藝術教育領域的創新精神,他的藝術也突出地表現在勇開風氣之先、獨絕流俗、超越尋常的品格上。一直以來,劉海粟畫作備受市場青睞,呈現出真品人氣旺、偽作亦紛呈的局面,令初進入者難免莫衷一是。此次匡時春拍中,一批由其家屬提供的劉海粟先生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油畫和國畫佳作,將以其不可置疑的真實品質滿足海內外收藏家。
其中,創作于1935年的油畫作品《花港觀魚》尤為精彩,其時,值劉海粟先生兩度游歷歐洲歸來,風華正茂。歐洲印象派畫風對劉海粟影響巨大,印象派大師的神韻在《花港觀魚》中亦被表達得出神入化。劉海粟美術館研究部主任沈虎先生撰文寫到:“該作品大膽運用紅綠對比色,畫面熱烈而歡快,充滿激情的筆觸,肯定與自信地將紅鯉魚在水中自由自在戲游神態描摹得入木三分,雖然沒有具體刻畫鯉魚的眼、嘴、魚紋等細部,卻能感覺到鯉魚的生命存在,栩栩如生。”《花港觀魚》距今已有75年歷史,與另一幅劉海粟捐贈劉海粟美術館的《魚戲》在題材上相同,畫法筆觸上也相同,在色彩的運用感覺上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花港觀魚》為豎幅,《魚戲》為橫幅,畫中還多一個塔的基座,且《花港觀魚》畫面構圖更加緊湊,疏密有序,層次分明,色彩更加深邃。據劉海粟先生的子女回憶,這幅《花港觀魚》作品,他們自小見于家中,由此可見這是一件劉海粟先生自己珍愛的作品。
劉海粟對于黃山的熱愛一向在其筆墨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多以黃山為題材,此次上拍的書畫作品《黃山散花塢》同為1935年作品,背后附有1958年的出版簽條。此畫氣勢磅礴,墨色幻化萬千,可謂“墨氣淋漓幛猶濕”、“筆所未到氣已吞”。 松柏的蒼翠與遒勁在點線的勾勒揮灑間孑立于霧鸞山回,暈染的深淺墨色將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在圖卷中紛呈直現,觀者隨即被淹沒于澎湃的造化奇景中。手法上以“骨法用筆”的中鋒線條構建骨骼,用墨或彩潑灑暈染以助韻,氣勢奪人。黃山云海的奇幻變化給了劉海粟藝術的靈感,
從1918年初次跋涉到1988年第十次登臨,跨度達70年之久,幾乎包括了劉海粟一生的藝術實踐活動。他曾深情地說:“我愛黃山,它變之又變,一天變幾十次,無窮的變化……我每次來,每次都有新的認識,有畫不完的畫。”劉海粟的創造精神與黃山的自然風貌相契合,二者的“不息變動”創造了無限的新黃山。
除了直抒胸臆的寫意大作,精勾細繪的工筆花鳥也同樣讓人著迷。作于1972年的《平安富貴》一圖色彩濃烈卻不失高雅之風,前景中斑斕的錦雞神態自若,仰望青空,背羽三色分別由靛藍、赭石、桃紅組合而成,與身后的紅花藍葉相應成趣,尾羽線條極見功力,濃淺漸變自然得體,加之胸口一團火紅的細密羽毛將整只錦雞描繪得活現倍至。腳下的巖石勾線堅定,繁中見細,棱角分明,大面積的色彩配合背景的雅色處理在華麗富相之感中又加入了一絲輕靈與泊然。
創作于1982年的《清到葉俱香》附有劉海粟妻子夏伊喬的題簽,運用了劉海粟先生晚年偏愛的潑彩法,用色厚重濃烈,與張大千“清透”風格的潑彩法比較,尤顯渾厚凝重,具有油畫的意味但不失中國畫的氣派與精神。此圖可謂彩與墨的精妙結合,在色彩的運用上大膽而別出一格,荷葉先以墨色潑灑,繼用粉綠滲透,質感十足,蓮花則用色淡雅,以粉黃暈染并與之點灑朱紅花蕊,喜氣中不失高雅之風,實為代表性的佳作。劉海粟晚年的潑彩畫可以說代表了他一生藝術探索的成果,以國學為基,以西畫為媒,以生活為源,以書法為骨,創造出了具有“大氣、逸氣”風貌卓異、不同凡響的中國畫的時代新作。
邵大箴先生曾經對劉海粟的畫作評價到:“他的中國畫有三大特點:一是傳統的功底深。他對文人畫傳統有所鉆研,有很強的書法入畫的能力,能自由地用重墨抒發自己的感情;二是注意寫生和觀察自然,能夠不斷從自然中吸取創作的靈感;三是融合西畫表現方法,以適應現代人視覺和心理上的審美需求,適應現代環境的裝飾需求。他的作品既有整體的大效果,又有局部和細節的美,經得住遠看,也經得起近看,他的畫風自成一體,有強烈、鮮明的個性。”此次劉海粟作品專場,因來源可考,且包含其各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而尤為引人關注,對于喜愛其藝術風格的藏家及愛好者是一次絕佳的鑒藏機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